宝钗把贾母捧成“老宝贝”,为啥还是不讨喜?因为她嘴太碎了!
发布时间:2025-09-22 15:54 浏览量:2
你有没有过这种“人间尴尬”时刻?明明掏心掏肺给人送温暖、凑笑脸,结果人家不仅不领情,还偷偷给你甩脸子?要是把这事儿搁在《红楼梦》里,薛宝钗绝对是“尴尬天花板”——她把荣国府老祖宗贾母哄得跟朵花似的,可贾母偏偏不买账,甚至当众让她下不来台,这到底是为啥?
咱先说说宝钗有多“努力”。第22回她过生日,按说主角就得说了算,点戏点菜都该顺着自己的喜好来。可宝钗倒好,眼睛里全是贾母,专挑老太太爱听的热闹戏、爱吃的甜口菜,连宝玉都忍不住吐槽:“就知道拍老太太马屁!”
你想啊,在贾府寄人篱下,哥哥薛蟠又不争气,全家都指望她能攀上宝玉这门亲,贾母作为荣国府的“定海神针”,又是宝玉婚事的“关键票”,宝钗讨好她有错吗?可奇怪的是,不管宝钗多贴心,贾母就是不待见她——这悬念不就来了?难道贾母真的铁了心要让黛玉当孙媳妇,所以故意针对宝钗?
还真不是!第40回贾母逛宝钗的屋子,直接当众批她:“这屋子布置得不像样,冷清清的,哪里有个姑娘家的样子?”一句话让宝钗当场红脸;到了第54回,贾母借着说“才子佳人戏”,话里有话地暗讽:“那些小姐见了男人就想终身大事,鬼不成鬼,贼不成贼!”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在说谁。
不少人觉得,这肯定是“金玉良缘”跟“木石前盟”的较量,贾母疼黛玉,所以排斥宝钗。但咱说实话,贾母可不是那么“恋爱脑”的老太太,她心里最看重的是贾府的体面和规矩,真正让她反感宝钗的,其实是宝钗自己“祸从口出”——你敢信吗?一个看似八面玲珑的姑娘,居然栽在“说话”上?
先看第32回,宝钗犯了个大忌讳:背后议论贾母的娘家史家。她跟袭人说:“史家现在穷了,连针线上的人都不用了,湘云在老家还受欺负呢!”
这话错在哪?你可别小瞧古代大家族的规矩,“当着矮人不说短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语,更别说史家是贾母的“根”——贾母是从史家嫁过来的,娘家的脸面就是她的脸面。
宝钗就听湘云随口说了几句(湘云还是个孩子,说话没准头),就到处传话,还带着点“贬低”的意思,这不是往贾母心上扎刀子吗?换作是你,有人背后说你娘家不行、亲人受委屈,你能高兴?
要是说议论史家是“无心之失”,那第35回宝钗的话,就是妥妥的“拍马屁拍到马蹄上”。她想夸贾母能干,居然说:“我来贾府这么多年,看下来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
这话听着是抬举贾母,实则特别没规矩——民间常说“客不议主”,宝钗作为寄居在贾府的客人,哪有资格评价主人家的孙媳妇王熙凤?更别说拿贾母和孙媳妇比,这不是把贾母的身份拉低了吗?
果不其然,贾母当场就怼回去:“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这话明摆着就是说宝钗:不会说话就别瞎说,越说越招人嫌!
其实古代大家闺秀都讲究“言不宣华,行不逾矩”,《女诫》里就提到“妇言”要“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意思是说话要挑着说,不能瞎咧咧。宝钗作为薛家大小姐,按理说该懂这些规矩,可她偏偏因为“嘴碎”“不会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你看,有时候“会做”真不如“会说”,但更怕的是“想说却不会说”——多说一句错话,比少做十件好事都致命,宝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说起来宝钗也挺可怜的,她不是天生就想“讨好”谁,不过是为了不争气的哥哥、为了薛家的未来,在贾府小心翼翼地“当牛做马”。可偏偏因为没管好自己的嘴,把最该讨好的人给得罪了。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起身边的人?有的人明明人不坏,却因为嘴碎、说话不过脑子,总把好事办砸;或者你自己也有过“说漏嘴”后悔的时刻?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咱们一起避避“嘴坑”,别让好好的心意,毁在不会说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