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拯救地方剧种吗?
发布时间:2025-09-21 14:30 浏览量: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地方剧种面临濒危的境地。一些文化界人士呼吁要拯救地方剧种,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日渐增多,当然有能力拯救地方剧种。那么有必要拯救地方剧种吗?
倘若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没必要拯救地方剧种。因为地方剧种发展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到了现在,似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很多人刷短视频,看电影或电视剧,对于一些地方戏曲根本没有兴趣。虽然很多地方戏都有个性的独特表演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深受几十年以前观众的喜爱,但现在它的市场空间已经非常小,有的仅剩最后一个剧团在维持局面,简直就像草台班子。地方剧种已经失去了庞大的观众群体,不再是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欣赏对象。失去很多受众群体之后,地方剧种就出现了濒危的局面。很多地方剧种只是上演传统剧目,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往一般都是才子佳人式的,是世世代代人们流传下来的。人们大体都知道这样的戏剧情节,也就没必要看戏剧演员再演一遍。在全球化浪潮过程中,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的传播交流模式发生了非常关键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交易,连同信息都可以交易,就更别提其他的物品了。地方剧种很容易受限于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即便有了自媒体,可以用手机拍摄地方戏曲演出的情况,也不一定能扩大宣传。自媒体短视频大爆发,几乎每一个有手机的人都刷到过,甚至很多人沉迷于此。短视频的传播范围是非常广的,传播频率也非常快,而地方戏曲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虽然地方戏曲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但并不能被很多人接受,即便进入了剧院演出,也卖不出几张票去。有一些中老年人喜欢看,但舍不得花钱购买戏票,年轻人不喜欢看,但有钱购买戏票。于是中老年人只能在电视或手机里看看地方戏,看的是免费的,当然地方戏不能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而年轻人却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哪怕买票观看,也照样毫不可惜。倘若让年轻人买票观看地方戏,他们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简直是浪费钱。其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很多地方戏被外国人喜欢。外国人喜欢地方戏的艺术特色,而且经常品味,甚至有的外国人学中国的地方戏,算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传到国外去。很多外国人并不喜欢刷手机,平时都喜欢运动,喜欢锻炼身体。而中国人大多都喜欢玩手机,喜欢刷短视频,喜欢看网络推送的信息。如此一来,很多国人就有了网瘾,只能看简短的东西,并不能看长一些的东西,尤其不能欣赏地方戏剧,因为地方戏剧需要慢慢展开剧情,而不能上来就打打杀杀,也没有五分钟就抛一个“包袱”的设计,当然不能刺激年轻人日渐麻木的神经。年轻人大多出卖了廉价劳动力,进入城市之后,有了房贷和车贷,就要努力工作,加快了工作和生活节奏,有时间也会刷一刷短视频,却并不会看地方戏剧,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戏剧。
地方政府财力雄厚了,可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尤其要保护地方剧种,提供艺人演戏的舞台,让其发扬光大。这样的保护只是一种官方出面的保护,有利于保留地方文化特色,还可以用这样的东西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周边的商业发展。地方政府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文化来吸引人,吸引流量,吸引资本入驻,最终运作的仍然是资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地方社会舞台上唱主角的永远是经济,而文化只是吸引人的东西,算是一种软实力。一些地方剧种到了濒危的程度,需要地方政府出钱来拯救,起码可以保留这个剧种,保留一些老祖先留下来的玩意儿。就像电影《戏台》里说的那句话一样,“老祖先留下的玩意儿就是地道!”当然,新时代发展不能抱残守缺,可以引入外来文化,可以发展变化。有的地方剧种接受政府投资之后,在公共舞台演出,吸引很多人观看。化妆师给年轻人或小孩画脸谱,让他们穿上戏装走一走台子。哪怕他们只是为了拍几张照片,也照样让他们那么做。人多了,都来关注了,流量也就出现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把握了流量才有可能发扬光大,尤其对地方剧种来说,只有流量不断增大,才能广而告之,人们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剧种才会去看,哪怕只是看热闹,也照样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普及。
一些地方剧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似乎已经完全被抛弃了。倘若没有政府出资,那么这样的地方剧种将会走向消亡。指望资本投入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只会投入一些大的地方剧种,也就是说,经过市场验证之后,大的地方剧种能够在市场上独立生存,还能够盈利,资本才可以投入。而有的地方剧种已经沦为草台班子,沦为红白喜事凑热闹、顺带赚点小钱的东西,当然就不会获得资本的青睐。城市化进程完成以后,有六亿多的人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节奏骤然加快,而很多地方剧种叙事节奏比较缓慢,唱腔没有太多的变化。虽然演员的功力很深厚,唱念做打的功夫都有,甚至比演艺圈的顶流歌手的唱功还要厉害,但就是不会走向市场,或者说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大大受挫,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倘若地方剧种也按照演艺圈的规律来运作,那么这些剧种将会大放异彩,只不过被改得面目模糊,失去了原汁原味。有的剧种已经消失了,地方政府再挖掘也挖掘不出来了,只能挖掘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的地方剧种适应市场的发展,已经能够卖票,独立支撑门户了。倘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来看,就没必要拯救地方剧种,让其自生自灭,适应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体现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有价值的就留下来,没价值的就被淘汰。可是文化不是这样的,不是被资本完全运作的东西,而是超乎功利之上的东西,甚至是渗透到人们基因里的东西。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地方戏,而一旦他生活的那个地方有了地方戏,他听了两句,就感觉到沁人心脾,觉得非常好听。除非他毫无艺术感受力,完全抵触地方戏这种形式,才会觉得很无聊,不然一定觉得很吸引人,因为他们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尤其和短视频、电影或电视剧那些东西不一样的戏剧。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必要拯救地方剧种的,尤其政府要出资拯救,哪怕只是当成吸引资本入驻的一个招牌,一个玩意儿,也算是发掘了地方戏的价值。起码让后代人知道老祖先曾经玩过这种东西,也让后代人传承下去,不要让很多地方戏葬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