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概论》周安华著 |第二章古典岁月|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2025-07-22 05:01 浏览量:1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
一、戏曲起源的核心逻辑
● 中国戏曲是融合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其起源与形成过程是歌舞、科白(言语、动作)等艺术因素不断发展与融合,且故事性逐步加强的过程。
● (1)综合性艺术本质
● 1.融合歌舞、科白(言语/动作)两大艺术门类
● 2.发展过程:单项艺术独立演进 → 交叉融合 → 故事性加强
● (2)三大源头支撑
● 1.民间歌舞(抒情性载体)
● 2.说唱艺术(叙事性基础)
● 3.滑稽戏(科白表演雏形)
二、各历史时期与戏曲相关的艺术形态发展
● (1)原始社会(萌芽期)
● 1.艺术起源于劳动,歌舞艺术作为戏曲重要因素诞生于此,内容与先民劳动相关。
● 2.例子:
● 《吴越春秋》记载的《弹词》歌唱狩猎活动;
● 《尚书・舜典》《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的摹仿劳动动作的舞蹈。
● (2)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娱人化转型)
● 1.歌舞艺术:
● 祭祀歌舞仍盛行,故事性加强,娱人成分增加,如屈原《九歌》赋予神灵人类感情,宗教成分淡化。
● 2.俳优出现:
● 宫廷内供统治者调笑取乐,以滑稽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常含讽谏意义,“优孟衣冠” 被部分学者视为戏曲开端,对后世戏曲有重要影响。
● (3)汉代
● 1.歌舞:规模扩大,形式复杂多样,如《相和大曲》结构分为 “艳”“解”“趋” 或 “乱”,对后世戏曲歌舞用于抒情和刻画心理有影响。
● 2.角抵戏:源于蚩尤戏,汉代演变为以武术竞技为主,有简单故事情节和特定化妆,戏剧性增强,如《东海黄公》。
● (4)唐代
● 1.歌舞:繁兴,宫廷设教坊管理乐舞,故事性进一步加强,融入其他表演技艺,如《拨头》《兰陵王》《踏谣娘》。
● 2.参军戏:新出现的表演艺术,以动作与说白为主,讽谏时事,表演者为苍鹘和参军。
● 3.叙事文学:多种体裁出现,故事性增强。
● ①传奇:文言短篇小说,有意识想象与虚构,有鲜明人物和曲折情节,为后世戏曲提供素材,后 “传奇” 成为戏曲称谓。
● ②俗讲:源于寺庙僧人讲经,采用讲唱形式,内容扩展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脱离宗教束缚成为民间艺术,底本为变文,有专业民间讲唱艺人。
● ③说话艺术:由俗讲衍变而来,讲说故事,底本为话本,敦煌藏书中保留部分唐代话本。
三、戏曲雏形的形成
● 自原始社会到唐代,与戏曲相关的各种表演艺术不断交流融合,逐步向高度综合的代言体戏曲演进。宋金时期,这些艺术形态汇合并与叙事文学结合,形成戏曲雏形 —— 杂剧与院本,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变过程。
● 总结
● (1)核心演进逻辑
● 原始劳动歌舞 --> 先秦情感叙事 --> 汉代角色扮演 --> 唐代艺术综合 --> 宋金成熟戏曲
● (2)关键催化剂:
● 1.宗教仪式→娱乐表演(《九歌》到唐代俗讲)
● 2.简单摹仿→复杂叙事(角抵戏到唐传奇)
● 3.单项技艺→多元综合(俳优+歌舞+说唱融合)
● (3)对后世影响
● 1.题材源泉:
● 唐代传奇/变文故事 → 元杂剧《西厢记》《牡丹亭》
● 2.表演范式:
● ①参军戏角色互动 → 戏曲丑净插科打诨
● ②相和大曲结构 → 戏曲套曲程式
● 3.美学基因:
● ①“虚实相生”(角抵戏象征性搏斗)
● ②“悲喜交融”(《踏谣娘》悲情故事+滑稽表演)
一、宋金时期戏曲形成的社会背景
● 北宋统一后,封建经济恢复发展,为艺术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大城市中出现专供民间艺术表演的场所 “瓦舍”(瓦子、瓦肆),内有看棚(观众席)与勾栏(表演舞台),各类表演艺术在此汇集交流,为戏曲形成奠定基础。
● (1)经济条件:
● 北宋统一 → 农业/手工业复苏 → 城市商业繁荣
● (2)文化生态:
● 1.瓦舍勾栏制度:
● 2.观众群体扩大:汴梁观众达150万,市民阶层成为消费主力
二、宋金时期影响戏曲形成的主要表演艺术
● 1.大曲:
● 宋代歌舞形式,故事性进一步加强,如《剑器》曲破表演鸿门宴等故事;其曲调是戏曲曲调来源之一。
● 2.诸宫调:
● 北宋新说唱艺术,由孔三传创立,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曲调联成套曲,再串联不同宫调套曲,加说白说唱故事;现存《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等,其曲调组合形式直接影响戏曲联套形式(如元杂剧套曲)。
● 3.唱赚:
● 北宋新说唱艺术,联合若干曲调演唱故事,其联套形式对戏曲联套有重要影响。
● 4.说话:
● 承唐代发展而来,表演技巧成熟,内容丰富,分 “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 四家;影响戏曲念白,为戏曲提供丰富题材。
● 5.傀儡戏:
● 宋代发展显著,形式多样(悬丝、杖头、药发、水傀儡等),表演技巧高,且与故事结合(敷衍烟粉灵怪、史书故事等),对真人扮演的戏曲有影响。
● 6.影戏:
● 北宋新出现,以羊皮雕人物景物,借灯光投射表演故事,话本与讲史书相同,对戏曲脸谱产生直接影响。
● 7.催化戏曲形成的六大艺术形式
● 融合本质:瓦舍中多元艺术交叉滋养 → 歌舞+科白+叙事三位一体
三、戏曲的形成过程
● 上述各类表演艺术在瓦舍勾栏同台演出,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高度综合的代言体表演艺术 —— 戏曲,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变过程。
四、宋杂剧与金院本(戏曲雏形)
● (1)宋杂剧
● 1.体制:一般分四段,包括 “艳段”(正戏前的歌舞或寻常熟事表演,吸引观众)、“正杂剧”(主体,分两段,具滑稽调笑性质)、“杂扮”(正戏后的杂技送场戏)。
● 四段式结构
● 2.脚色:通常为五个,即末泥(主张)、引戏(分付)、副净(发乔)、副末(打诨)、装孤;其中副净、副末源于唐代参军戏的参军、苍鹘,是主要脚色。
● 3.内容与剧目:以故事为主,具滑稽性;《武林旧事》记载 “官本杂剧段数” 280 种,多以歌舞演故事(如《王子高六幺》《崔护六幺》等)。
● (2)金院本
● 1.性质:宋杂剧在金朝的别称,因行院演唱而得名,与宋杂剧实质相同。
● 2.体制:与宋杂剧一致,首段称 “焰段”(取 “易明易灭” 之意)。
● 3.脚色:同宋杂剧,为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合称 “五花爨弄”。
● 角色体制(五花爨弄)
● 4.剧目:《南村辍耕录》记载 690 种 “院本名目”,分 11 类,多以歌舞演故事(如 “和曲院本” 用大曲演故事,“上皇院本” 敷演皇帝故事等)。
● 剧目分类(690种院本名目)
● 5.金院本:北方戏曲的演进
五、宋金戏曲的历史定位
● (1)艺术史贡献:
● 1.完成 “滑稽戏→故事剧” 转型(副净副末保留调笑功能)
● 2.确立 角色行当制(五角分工影响元杂剧)
● (2)承启作用:
● ①唐参军戏/歌舞戏 --> 宋杂剧②宋杂剧 --> 元杂剧③宋杂剧 --北上--> 金院本④金院本 --南下--> 元杂剧
● (3)局限与突破:
● 1.短板:叙事碎片化(四段割裂)
● 2.突破:金院本“院幺”类出现连贯长篇故事
● (4)形成标志:宋金时期在瓦舍生态中完成 表演技艺综合化 + 叙事文学舞台化,为元杂剧成熟铺平道路。
● (5)宋金杂剧的意义
● 宋杂剧与金院本虽艺术体制不完善,但作为中国戏曲雏形,为后世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一、宋元南戏
● (1)基本概况
● 1.地位: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
● 2.别称:
● 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起源地命名)
● 戏文/南曲戏文(音乐特征称谓)
● 3.起源:产生于北宋中叶(约1119—1127年),最初形成于温州一带。
● (2)体制特征
● 1.剧本结构:
● 多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第一出前有四句七言诗(题目)概括剧情,作广告用;第一出为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剧情大意。
● 2.音乐结构:
● 联曲体,早期全用南曲,后期受北曲影响融入部分北曲(仍以南曲为主);南曲曲调分引子、过曲、尾声三类,按声情隶于不同宫调,曲韵因南方方言有平、上、去、入四声。
● 3.脚色:
● 共七个,即生、旦、净、丑、末、外、贴,以生、旦为主要脚色,其他为配角。
● 4.作者:
● 多为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书会才人”),如《张协状元》由温州九山书会编撰。
● (3)现存资料与剧本
● ①明代《永乐大典》曾收录 33 本戏文,后因典籍散佚大多失传。
● ②1920 年在英国伦敦发现《永乐大典》残存卷,收录《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为现存最早南戏剧本。
● (4)代表性作品
● 1.《荆钗记》:作者柯丹邱(元代苏州书会才人),写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现存明代刊本。
● 2.《白兔记》:传为永嘉书会才人所作,写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故事,据民间传说编撰,突出李三娘的坚韧形象。
● 3.《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传为元代施惠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以社会动乱为背景,肯定自主婚姻,批判封建门第观念。
● 4.《杀狗记》:作者传为明初徐旺,现存冯梦龙改定本,通过家庭矛盾宣扬封建伦理,也反映世态炎凉。
● 5.《琵琶记》:作者高明,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写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以 “三不从” 情节扩大思想意义,体现社会现实影响。
五大经典南戏
二、元杂剧(北曲杂剧)
● (1)起源与形成:在宋杂剧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而成,形成于北方真定、平阳一带。
● (2)体制特征
● 1.剧本结构:一本杂剧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可加楔子(填补作用,用一两支曲调);最后有两句或四句七言诗(题目正名),作广告用。
● 2.演唱规则: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正末或正旦),其他脚色念白;主唱脚色可在同一本杂剧中扮演不同人物。
● 3.音乐结构:联曲体,全用北曲;北曲含变宫、变徵两个半音,声情高亢激越,无入声韵(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
● 4.脚色:包括正末、冲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小旦、净等,后期增加丑;另有按人物特征划分的类型(如孛老、卜儿、邦老等)。
● (3)作家与作品概况
● 1.作家:据文献记载约 200 多人,多为下层文人或下级官吏,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
● 2.作品:共创作 600 多种,现存 140 多种,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收录 100 种。
● (4)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 1.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写窦娥的冤屈与反抗,反映社会黑暗,体现下层民众精神。
● 2.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改编王昭君故事,寄寓民族矛盾与民族团结愿望。
● 3.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离魂记》,塑造大胆追求爱情的张倩女形象,反封建礼教。
● 4.白朴:代表作《梧桐雨》,据李杨爱情故事改编,融入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 5.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改编自《西厢记诸宫调》,以张珙与崔莺莺的爱情为核心,提出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情节与人物塑造更为丰满。
● 元曲四大家争议:周德清《中原音韵》首提“关郑白马”,明代增王实甫为四家
三、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意义
● 二者分别代表了宋元时期戏曲的成熟形态,为后世戏曲(如明清传奇、地方戏)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其体制、表演形式、题材内容对中国戏曲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 ①南戏 --体制奠基--> 明清传奇②元杂剧 --北曲范式--> 北方戏曲③南戏 & 元杂剧 --融合--> 昆曲等声腔剧种
● 1.南戏贡献:
● 首创长篇戏曲叙事结构
● 孕育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
● 2.元杂剧突破:
● 完善“四折一楔”戏剧结构6
● 开创悲剧美学高峰(如《窦娥冤》)
● 3.共同遗产:
● 角色行当体系规范化
● 曲牌联套音乐体制成熟
● 3.终极定位:宋元南戏与元杂剧共同构成中国戏曲史上首次双峰并峙的成熟形态,为明清传奇及近代地方戏提供完整范式
●第四节明清传奇一、明清传奇的起源与特征
● (1)起源: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吸收北曲杂剧形式发展而来,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戏曲形式。
● (2)艺术体制完善性
● 1.曲律严格:曲调的句式、字声搭配、用韵及组合均有规定,明清出现大量曲谱与曲律论著规范创作;文人创作偏好使用长套细曲抒情。
● 曲律规范化
● 2.脚色体制:在南戏 7 个脚色基础上,增加老旦、小生、小旦、净、小丑,形成 “江湖十二脚色”,分工更细(如 “外” 脚色分男女,男性用老外、女性用老旦)。
二、明清传奇的发展与代表作家作品
● (1)梁辰鱼与《浣纱记》
● 1.作者: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等,昆山人),精音律,得魏良辅真传。
● 2.作品《浣纱记》:以春秋吴越争战为背景,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表达建功立业志向;采用改革后的新昆山腔演唱,在曲坛广为流传。
● (2)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1.作者: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等),受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主张个性解放。
● 2.代表作:五种传奇,其中《紫钗记》改编自《紫箫记》,与《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因四剧含 “梦” 情节)。
● 3.《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核心写杜丽娘 “因情而梦、因情而死、死而复生” 的爱情故事,以 “理” 与 “情” 的冲突为线索,揭露封建礼教残酷性,歌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主,体现王学左派思想。
● (3)洪昇与《长生殿》
● 1.作者: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等,钱塘人),一生坎坷,作品多失传。
● 2.代表作《长生殿》:以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为核心,突出 “生死不渝的爱情” 主题,删改史书中 “秽事”,前半部写爱情由合到离,后半部写由离到合(最终感动天帝同升天庭);兼具 “垂戒来世” 的劝诫意义。
● (4)孔尚任与《桃花扇》
● 1.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等,孔子六十四代孙),曾受康熙赏识,后遭罢官。
● 2.代表作《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真实反映南明王朝覆灭历史;揭示统治集团腐朽与内斗是亡国根源,塑造李香君、史可法等正面形象,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 临川四梦: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统称
● 1.《牡丹亭》
● ①三重叙事空间:
● 现实世界(礼教禁锢)
● 梦境(情欲解放)
● 幽冥(生死抗争)
● ②哲学命题:“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
● 2.《长生殿》
● 双线结构:
● 3.《桃花扇》
● ①历史真实度:
● 侯方域、李香君等皆史有其人
● 孔尚任考据十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
● ②道具象征:桃花扇(血染→忠贞符号)
三、明清传奇的意义
● 作为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继承与发展,明清传奇进一步完善了戏曲的艺术体制(曲律、脚色、叙事结构等),其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是中国戏曲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后世戏曲(如地方戏)的题材、表演形式影响深远。
一、花部的兴起与雅部的衰落
● (1)时代背景:清代康熙末年至道光年间,戏曲史发生转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 “雅部”(昆山腔传奇)被地方戏取代。
● (2)雅部与花部的划分
● 1.雅部:指用昆山腔演唱的传奇,语言典雅,旋律婉转高雅,受文人官僚推崇。
● 2.花部(又称 “乱弹”):包括高腔、梆子腔、柳子腔、皮黄腔等地方戏,形式活泼,受下层观众欢迎,最初流行于乡村小镇。
● 李斗《扬州画舫录》:“花部为高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
● (3)花雅之争
● 1.首次争胜:发生在扬州,因乾隆南巡,盐商征集各地戏班迎驾,花部与雅部在大城市同台竞技,花部以新鲜形式赢得观众。
● 2.北京的花雅之争:以徽班进京为关键,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班为乾隆祝寿进京,因其唱腔与表演特色获赞誉,后续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入京,形成 “四大徽班” 霸屏京城的局面。
二、京剧的形成
● (1)唱腔融合:道光年间,湖北戏班带入西皮腔,与徽班的二黄腔结合,形成 “皮黄腔”,为京剧核心唱腔。
● (2)艺术体制完善
● 1.唱腔与板式:确立二黄、西皮为主要唱腔,发展出丰富板式(如西皮的导板、慢板、流水;二黄的回龙、快三眼等),另有反西皮、反二黄。
● 2.语言特征:融入北京语言特点,形成 “十三辙”“四声”“上口字”“尖团字” 等唱白规范。
● 3.音乐与剧本结构:采用板腔体,突破曲牌体限制,曲文以七言或十言上下句为主;分场形式依剧情与矛盾冲突划分,摆脱套曲束缚。
● 4.角色行当:各门类形成独特表演程式,包括老生、小生、武生、老旦、武旦、花旦、净、丑等,出现一批擅长不同行当的演员(如 “同光十三绝”)。
三、京剧的代表性演员与剧目
● (1)著名演员
● 1.“同光十三绝”:程长庚、谭鑫培、徐小香等,涵盖老生、小生、旦角等行当。
● 2.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代表旦角艺术高峰。
● 3.其他流派代表:武生俞菊笙、黄月山;净角何桂山、金秀山;丑角萧长华等。
● (2)经典剧目:共 5300 多种,多取材于小说演义或民间小戏,代表剧目包括:
● 1.《搜孤救孤》:改编自《赵氏孤儿》,余叔岩代表作。
● 2.《三国志》:连台本戏,卢胜奎改编,程长庚等主演,涵盖《三国演义》经典情节。
● 3.《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谭鑫培、余叔岩代表剧目。
● 4.《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演义》,余三胜、张二奎擅演。
● 5.《四进士》:周信芳、马连良代表剧目,歌颂清官,批判贪腐。
● 6.《打渔杀家》:改编自秦腔,谭鑫培、余叔岩擅演,反映官逼民反。
四、京剧的意义
● 京剧融合各地戏曲精华,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其剧目、表演程式、角色行当对中国戏曲发展影响深远,是古典戏曲向近代转型的标志。
●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名作赏析《牡丹亭》的戏曲意蕴
● 一、作品基本概况
● (1)创作背景与作者
● 1.创作于 1598 年,原名《还魂记》,改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 2.作者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受王学左派罗汝芳及李贽思想影响,提倡 “唯情说”,反对拟古与格律束缚,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
● (2)剧情梗概
● 1.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因梦遇书生柳梦梅,相思成疾而亡,死后魂魄与柳梦梅相恋,最终起死回生,历经家庭反对与朝堂争议,终由皇帝赐婚成婚。
● 2.全剧共四卷五十五出,以 “生生死死随人愿” 的浪漫情节,展现爱情与礼教的冲突。
● 二、核心戏曲意蕴
● (1)“至情” 主题的深刻诠释
● 1.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杜丽娘 “因情而梦、因情而死、因情复生” 的经历,歌颂超越生死的 “至情”。
● 2.情的内涵:涵盖情欲、情爱、对生命与自由的渴望,体现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反抗(如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突破 “父母之命” 束缚)。
● (2)自由与专制的博弈
● 1.杜丽娘的抗争:生前反抗深闺禁锢与礼教规训,死后魂游突破生死界限,复生后直面父亲与皇权,捍卫婚姻自主,展现 “以情胜理” 的精神。
● 2.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通过杜宝的顽固、陈最良的迂腐(理学僵化的象征)、官场的荒诞(如考官苗舜宾判卷草率),揭露礼教与科举的虚伪。
● (3)艺术情致中的 “悲美” 特质
● 1.语言与意象:大量使用 “冷”“寒”“幽” 等冷色调词语,营造 “残梦”“孤坟”“夕阳” 等悲凉意象,融合诗词抒情传统(如 “良辰美景奈何天”),形成凄美的艺术氛围。
● 2.矛盾的结局:虽以 “大团圆” 收尾,但终场诗 “唱尽新词欢不见” 及观众(如冯小青、俞二娘)的悲情反馈,暗含对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叹息。
● (4)梦幻意识的象征意义
● 1.梦境是人性欲望的释放:《惊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幽会,是对现实中女性压抑状态的反抗,体现 “情的合理性”。
● 2.虚幻与现实的对立: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对比,既表达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也暗示封建制度下人性解放的艰难。
● 三、人物形象的意蕴承载
● (1)杜丽娘:“至情” 的化身,兼具贵族少女的温婉与反抗者的果敢,其 “生生死死” 的经历象征人性对自由与真情的执着追求,是对封建女性命运的突破。
● (2)柳梦梅:与杜丽娘 “两情相悦”,甘愿冒 “开棺” 之险,共同对抗世俗压力,体现对真情的坚守,是杜丽娘抗争的呼应者。
● (3)配角的讽刺意义:
● 1.杜宝: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象征专制家长制对人性的压制。
● 2.陈最良:僵化理学的牺牲品,被春香斥为 “痴老狗”,体现礼教对精神的摧残。
●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 1.文学地位:“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是明代传奇的巅峰之作,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拓展了戏曲的抒情与批判功能。
● 2.后世影响:为《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提供借鉴,其 “唯情说” 对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具有启示意义,至今仍是戏曲舞台与文化研究的经典范本。
1.早期中国戏曲是如何产生的?
【参考答案】
早期中国戏曲的产生是一个多种艺术形态长期发展、逐步融合的过程,核心逻辑是歌舞与科白(言语、动作)的交融及故事性的不断强化,具体历程如下:
一、起源的核心逻辑
中国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其起源与形成的本质是歌舞与科白(言语、动作)两大类艺术因素的发展、交融,以及故事性的逐步加强。
二、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积累
1.原始社会:艺术起源于劳动,歌舞雏形出现
歌舞艺术是戏曲最核心的起源因素,诞生于原始社会,内容与先民劳动相关:
歌唱方面,如《吴越春秋》记载的《弹词》,歌唱狩猎活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舞蹈方面,多摹仿劳动动作,如《尚书・舜典》记载的 “百兽率舞”(摹仿狩猎)、《吕氏春秋》记载的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歌舞)。
2.西周至春秋战国:歌舞故事性增强,俳优出现
歌舞艺术进步:祭祀歌舞的故事性与娱人成分增加,如屈原《九歌》将神灵人化,赋予人类情感(如《湘君》《湘夫人》的爱恋),宗教性减弱,娱乐性增强。
俳优表演:宫廷中出现以滑稽言语和动作讽谏的俳优,如 “优孟衣冠”,以言语和动作表演为核心,被视为戏曲表演形式的早期雏形。
3.汉代:歌舞结构完善,戏剧因素萌芽
歌舞形式发展:《相和大曲》形成 “艳(引子)— 解(主体)— 趋 / 乱(高潮)” 的三段式结构,为后世戏曲抒情与心理刻画提供借鉴。
角抵戏成熟:如《东海黄公》加入简单故事情节,有固定结局(黄公败于白虎)和角色化妆(红绸裹头、虎形装扮),戏剧性显著增强。
4.唐代:歌舞戏与叙事文学融合,综合化趋势凸显
歌舞戏发展:《拨头》《兰陵王》《踏谣娘》等融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说白,兼具歌舞与动作表演。
参军戏兴起:以 “苍鹘”“参军” 的滑稽对白讽谏时事,继承俳优传统,强化科白表演。
叙事文学繁荣:传奇(如《离魂记》)、俗讲(变文)、说话(话本)等为戏曲提供丰富题材,推动故事性与叙事技巧的发展。
三、戏曲雏形的形成
宋金时期,上述艺术形式在瓦舍勾栏中汇集交融,最终形成宋杂剧与金院本,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雏形:
瓦舍勾栏为各类艺术(大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等)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综合化。
宋杂剧与金院本具备基本戏曲特征:有固定结构(如宋杂剧的 “艳段 — 正杂剧 — 杂扮”)、脚色分工(如副净、副末),以故事表演为核心,奠定后世戏曲的体制基础。
综上,早期戏曲从原始劳动歌舞起步,历经各朝代歌舞、科白、叙事艺术的融合与发展,最终在宋金时期形成成熟雏形,是中国古代艺术长期积累与创新的结果。
2.通过“四大南戏”,谈谈宋元南戏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四大南戏” 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宋元南戏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它们可总结出宋元南戏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内容题材与思想倾向
1.贴近民间生活,聚焦伦理与爱情
多以家庭伦理、婚姻爱情为核心,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如《荆钗记》围绕王十朋与钱玉莲的婚姻展开,歌颂坚贞爱情与反抗权贵的气节;《白兔记》以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悲欢离合,展现底层女性在家庭压迫下的坚韧。
融入社会现实元素,暗含对封建礼教的反思。《拜月亭》将爱情故事置于战乱背景中,批判封建门第观念,肯定自主婚姻;《杀狗记》借家庭矛盾揭露世态炎凉,同时宣扬孝悌等封建伦理,体现思想的复杂性。
2.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剧情多包含分离、磨难、团圆等戏剧性转折,如《荆钗记》中钱玉莲投江获救、《白兔记》中李三娘磨房产子与十六年后母子相认,情节跌宕起伏,符合民间审美趣味。
二、艺术体制与表现形式
1.剧本结构与脚色体制
剧本为长篇,分 “出”(一场戏为一出),第一出有 “副末开场”,以四句七言诗概括剧情(题目),兼具叙事与广告功能。
脚色为七角(生、旦、净、丑、末、外、贴),以生、旦为核心展开情节,其他脚色为配角,如《拜月亭》中蒋世隆(生)与王瑞兰(旦)的爱情是故事主线。
2.音乐与语言特征
采用联曲体,早期全用南曲,后期融入北曲(仍以南曲为主),曲调分引子、过曲、尾声,受南方方言影响,韵部含平、上、去、入四声,旋律婉转。
语言通俗易懂,兼具民间口语与文学性,如《白兔记》中李三娘 “挨磨汲水” 的唱词直白质朴,展现底层生活艰辛;《拜月亭》中王瑞兰的抒情唱段则融入诗词意境。
三、作者与受众定位
1.作者多为 “书会才人”
由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创作,如《白兔记》为永嘉书会才人编撰,作品贴近民众生活,较少受文人雅化束缚,具有浓厚的民间性。
2.受众面向普通民众
内容与形式均适应民间娱乐需求,剧情强调 “善恶有报”(如《杀狗记》中杨月真设计揭露小人),结局多为大团圆(如《荆钗记》中夫妻终得团聚),符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四、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既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如《拜月亭》中王镇阻挠女儿婚姻),也展现民众对真情与自由的追求,成为底层心声的表达载体。
题材与表现形式为后世戏曲(如明清传奇)提供借鉴,是中国戏曲从民间艺术向成熟形态过渡的重要阶段。
综上,“四大南戏” 体现了宋元南戏以民间生活为根基、以情感与伦理为核心、以通俗化艺术形式为特征的整体风貌,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3.元杂剧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
【参考答案】
元杂剧(北曲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基础上,于北方真定、平阳一带形成的成熟戏曲形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艺术体制、内容题材、作家群体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艺术体制的规范性
1.结构固定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四折为主体,每折用一套曲,分别对应剧情的起、承、转、合;
楔子多为一两支曲调,起填补剧情或连接折目的作用(如交代背景、过渡情节)。
结尾有 “题目正名”(两句或四句七言诗),用于概括剧情,类似广告。
2.演唱规则严格
一本杂剧仅限一个脚色主唱(正末或正旦),其他脚色仅能念白;
主唱脚色可在同一剧中扮演不同人物(如《单刀会》正末分饰乔玄、司马徽、关羽)。
3.音乐与语言特征
采用北曲联曲体,曲调含变宫、变徵两个半音,声情高亢激越;无入声韵,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
语言融合诗词与口语,既具文学性,又贴近民间表达。
4.脚色分工明确
包括正末、冲末、外末、小末(男性),正旦、外旦、小旦(女性),净(滑稽或凶暴角色)等;后期受南戏影响增加 “丑” 角。另有按人物特征划分的类型,如孛老(老汉)、卜儿(老妇)、邦老(强盗)等。
二、内容题材与思想倾向
1.题材广泛,贴近社会现实
涵盖历史故事(如关汉卿《单刀会》)、社会批判(如《窦娥冤》揭露官场黑暗)、爱情婚姻(如王实甫《西厢记》)、神仙道化(如马致远《汉宫秋》)等,多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反抗(如《窦娥冤》中窦娥的抗争)。
2.思想深刻,兼具现实与理想
批判封建礼教与制度:如《西厢记》反对门第观念,主张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寄寓作者情感:白朴《梧桐雨》借李杨爱情抒发兴亡之感,马致远《汉宫秋》反映民族矛盾与团结愿望。
三、作家群体与作品流传
1.作家多为下层文人
据《录鬼簿》等记载,约 200 多位作家,多为不得志的文人或下级官吏(如关汉卿、马致远),作品饱含对社会的洞察与个人感慨。
2.作品数量与经典性
共创作约 600 种杂剧,现存 140 余种,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收录 100 种。代表作家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及王实甫,其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
四、历史地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北方戏曲形式,其体制规范(如四折结构、主唱制度)、表演程式与题材选择,为后世戏曲(如明清传奇、京剧)提供了重要借鉴,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4.以汤显祖、洪异、孔尚任等人的作品为例,谈谈明清传奇的成就。
【参考答案】
明清传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吸收北曲杂剧形式,形成更完善的艺术体制,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作家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突出成就,具体如下:
一、思想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1.汤显祖《牡丹亭》:以 “情” 抗 “理”,歌颂个性解放
通过杜丽娘 “因情而梦、因情而死、死而复生” 的奇幻情节,将 “情” 与 “理” 的冲突推向极致,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肯定青年男女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
融入王学左派 “个性解放” 思想,借杜丽娘的觉醒(如《惊梦》中对自然与青春的向往),突破传统才子佳人戏的局限,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2.洪昇《长生殿》:爱情与历史的交织,寄寓兴亡之思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为主线,既歌颂 “生死不渝” 的真情(如删改史料中 “秽事”,突出两人情感专一),又借安史之乱揭示统治者 “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的腐朽,实现 “乐极哀来,垂戒来世” 的劝诫意义。
融合爱情悲剧与历史反思,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拓展了传奇的思想容量。
3.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真实再现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如内部党争)与民族危机,体现 “以史为鉴” 的批判意识。
通过李香君拒嫁权奸、血溅桃花扇等情节,塑造坚守气节的底层人物形象,寄寓作者的民族情感与对末世的忧虑,使传奇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
二、艺术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1.曲律与结构的成熟
曲律更严格:明清传奇对曲调的句式、用韵、组合有明确规范(如《牡丹亭》运用南曲长套细曲抒情),同时出现《九宫正始》等曲谱指导创作,使音乐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
结构更宏大:如《长生殿》共四十九出,分前半部(合到离)与后半部(离到合),情节跌宕且逻辑严密;《桃花扇》以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为线索,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交织。
2.脚色与表演的精细化
在南戏七角基础上扩展为 “江湖十二脚色”(如增加老旦、小生等),分工更细。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旦)、柳梦梅(生)的表演侧重抒情,陈最良(末)则体现迂腐,人物特征鲜明。
融合歌舞、说白、动作等多种表演形式,如《长生殿》中《惊变》《埋玉》等出,以歌舞渲染悲剧氛围;《桃花扇》通过李香君 “骂筵” 等情节,强化戏剧冲突的表现力。
三、文学性与社会影响的提升
1.语言艺术的雅俗共赏
文人创作使传奇语言兼具诗词意境与民间活力:《牡丹亭》中 “良辰美景奈何天” 等唱词融合抒情与哲理;《桃花扇》的说白简洁有力,如李香君怒斥权奸的台词掷地有声。
融入象征与隐喻手法:《桃花扇》以 “桃花扇” 象征爱情与气节的毁灭,《长生殿》以 “梧桐雨” 隐喻兴亡的悲凉,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
2.社会效应与历史价值
作品引发广泛共鸣:《牡丹亭》问世后 “家传户诵”,甚至出现观众因剧情感动而断肠的现象(如娄江女子俞二娘);《桃花扇》演出时 “故臣遗老” 唏嘘落泪,成为反思历史的社会文化事件。
为后世戏曲提供范本:其题材选择(如历史剧、爱情剧)、结构模式(如双线叙事)及思想倾向(如批判现实),直接影响了清代中后期的戏曲创作,是中国古典戏曲成熟的标志。
综上,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完善的体制与高超的艺术,将明清传奇推向巅峰,使其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