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原创大戏《归鸿赋》献演,在水墨雅韵中探寻魏晋名士的当代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1 12:22 浏览量:1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21日摄影报道:魏晋时代名家辈出,其中尤以嵇康之才情与风骨独树一帜。洛阳城外,竹影摇曳,不仅见证了“竹林七贤”的清谈雅聚,更镌刻了嵇康那超然物外、坚守本真的不朽传奇。9月20日晚,上海昆剧团原创力作《归鸿赋》在天蟾逸夫舞台亮相,以古典之韵,呈当代之态,让观众在水磨雅韵中,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名士风骨与精神光芒。
立足传统文脉,激活本土创演力量
魏晋文化鼎盛,“竹林七贤”如璀璨星辰。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其风骨与才情成为后世传颂的不朽传奇。为深入挖掘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上海昆剧团立足传统,沉心细磨,倾力打造原创昆剧《归鸿赋》。
作为上海昆剧团2025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剧目,该剧是在2015年创排的昆剧小戏《嵇康打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作而成。此次创作以本团力量为主,起用以上海本土为主体的中青年主创,汇聚业内精英,特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担任艺术指导,该剧编剧、导演由上昆自主培养的编剧俞霞婷、导演俞鳗文担纲,著名作曲孙建安携上昆朱铭担任唱腔设计,著名舞美设计倪放、陈晓东担任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著名服装设计秦文宝、造型设计董燕担任本剧的服装、妆造设计。
不同于传统才子佳人戏,此次创作由净行、生行、丑行挑大梁。该剧由上海昆剧团梅花奖得主吴双领衔主演,并特邀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严庆谷跨院团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要角色从花脸到老生、老生到小生、丑到老生等等,行当之丰富、跨度之大,表演难度之高,成为本剧的艺术亮点和创作挑战。同时,作曲、舞美等各部门的强强联合,为剧目的高品质呈现奠定基础。
探索艺术表达,重构人文戏曲美学
原创昆剧《归鸿赋》融传统昆曲之雅韵、现代戏剧之张力与思想意蕴于一体,这样的文人戏在昆剧创作题材中颇为少见。
该剧以笛声、雨声、酒声、铁声、雪声、琴声、雁声作贯串,每幕以不同“声音”营造戏剧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弧线。剧中融入哲学讨论、友情信义、人生抉择等多重主题。全剧结构紧凑,张弛有度,层层递进。其中,“酒声”展现竹林友人间的价值观冲突,“铁声”以嵇康锻铁编钟之意象抒其志节,“雪声”通过绝交后的“托孤”刻画其家国情怀与深沉父爱,至“琴声”更融汇荒诞派手法,于桃林中剖白嵇康心声,重塑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空间,深刻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和命运。
唱腔音乐在严格遵循昆曲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音乐以古琴、琵琶、洞箫等特色乐器勾勒主要人物形象,并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之意境,创作主题歌《归鸿》,古朴悠扬,贯穿全剧。配器采用小型昆曲乐队编制,其中打击乐尤其丰富,巧妙融汇中西乐器,营造出清淡雅致、又层次丰富的音色空间。
本剧的舞美也独具匠心,以象征意味的视觉语言,深入探寻嵇康精神世界。舞台以“竹”为核心形象,通过金属质感、意象转换与动态空间等设计,将中国传统写意美学与现代舞台视觉融为一体,打造出写意灵动且富有象征性的诗意空间。同时运用红色外框与变形竹叶的视觉对抗,营造出富有张力的戏剧氛围。
服装融魏晋风骨与戏曲美学于一体,以宽袍大袖、散带飘逸的造型,结合自然意象纹样与素雅真丝材质,外化名士不羁的自然哲思。服装不仅是历史的视觉再现,更成为人物精神的戏剧化表达,在舞台上随表演流动,写意而深刻。妆造设计以“因境设色、以形写神”为原则,通过细腻的色彩与线条刻画人物性格,实现传统昆剧与魏晋风度在舞台上的诗意共鸣。
坚持守正创新,培育新生创作力量
多年来,上海昆剧团秉持“继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从《临川四梦》到四本《长生殿》,从全本《牡丹亭》到《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推动传统经典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
此次上昆推出原创昆剧《归鸿赋》,通过对历史风云的现代解读、人物心理的层层挖掘与情感世界的体察洞悉,充分展现中华优秀知识分子在家国情怀与岁月变迁中坚守风骨、澡雪精神的高尚品格。既是对昆曲本体的坚守,也是对传统题材的开拓。
原创昆剧《归鸿赋》的创排,更是剧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的成果体现。上昆通过“大戏创排、小剧目创作、观摩培训、艺术交流”等多措并举,助力青年人才稳步成长。此次原创大戏,首次大胆启用本团的“80后”青年编导担纲重任,主创及主演团队中80后、90后占比近七成。从选题孵化到舞台呈现,十年磨剑,剧本打磨二十余稿,凝聚了创作团队与众多专家的心血与智慧。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艺术无涯,磨砺致远;精进不息,乃绽光华。此次推出的原创昆剧《归鸿赋》是上昆长期坚持人才培养的一次成果展示,通过“以戏推人,以戏育人”,推动编导演等多领域人才成长,为中国戏曲的未来积蓄坚实力量。我们也将继续以“边演边改、常演常新”的态度打磨作品,让《归鸿赋》不仅在舞台上“立得住”,更在观众心中“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