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的蔡澜?

发布时间:2025-07-08 01:38  浏览量:1

人生在世,吃喝而已?

蔡澜先生去世,他的书似乎读过一些,但毫无印象。听过一些他的金句,也都不是我的口味。但第一次看到倪匡先生评价蔡澜:“魏晋风流,尚不及他。”颇感意外。再加上他的名言,“人生在世,吃喝而已。”这几年常有的那种疑惑又涌上心头。

饮食男女,确实是蔡澜一生的写照。一直以来我常听身边人说和蔡澜类似的话,大意就是最大最好的乐趣就是吃一类。要我来说的话,普通人说这些还可以理解,知识分子阶层如果也普遍这样追求,总哪里不是太对劲。

契诃夫的《醋栗》与那一杯热牛奶

补充:“契诃夫的《醋栗》与那一杯热牛奶”

当然,蔡澜先生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他是“才子”,所有的才情用来玩玩即可;读到博士在大学任教的,也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不过是知识打工人,混口饭吃而已。能开开心心吃的好吃的精致吃的高人一等,就很了不起。我似乎也不能反对这样的一种人生“理想”——可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情?我也确实不能深深共情。

很多人说蔡澜先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但实际上蔡澜先生已经不错,精致也算精致,利己倒非无情,更多像是一种自觉成熟,看透人情世故后的反其道而行之,总归给自己找了一个能凌然众人之上的寄托,这种人,在上一辈中国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中很多。毕竟他知道自己:

没这个力量,也改变不了,所以我就开始逃避咯,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

除了轻佻的说女性“丑得照杀”,交过太多女朋友,他也说不上私德外的太大恶迹,这就已经很值得尊重,有句话叫做什么?——

全靠同类衬托。

然而,倪匡非要拿蔡澜去套“魏晋风流”,未免就离古意相去甚远。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例如阮籍嵇康、阮咸向秀,大多在时局上曾有过隐晦但清晰的不合作态度,也为此付出了或大或小的代价。世人也知道他们活得痛苦,并非畅达。魏晋风流的另一代表,王谢家族,其中最有名望的王羲之王献之以及谢安谢玄,也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虽偶有沉溺享乐,醉心名利,但难免也会情泻其中,情不自禁做出诸多不合时宜之举。最终他们还是负有维系某种道统的义务。毕竟那个时代,人的选择可能性相对有限。

相比之下,身处当时的国际化都市香港,蔡澜先生确实少了点可以称之为文人“气节”的东西。虽说现代社会,不再讲什么气节,但总归还是讲一些信念、信仰之类的。我觉得这么多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把吃吃喝喝本身当作理想,也总未免单薄。

吃也连接着人的情感

在那3年里,出于某种预期,我读了很多以“吃”为主题的书。中外关于吃的随笔很多,个人印象深刻的不是蔡澜,而是唐鲁孙一副旧日贵族派头的《中国吃》系列,和逯耀东的《寒夜客来》。国外的的则有费雪女士的《如何煮狼》、《美食词典》之类。我总觉得,写吃,若想写得好,并不是描绘滋味本身,而是食物背后社会关系和文化脉络。说到底,还是要以某种价值观作为底色,若蕴含食物之中的情谊、文化和爱意能带给人温暖,食物也就自然美妙起来。毕竟,一张餐桌,日常点滴,连接的却是人与人最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餐桌,应该是所谓的酒桌文化:那些服从性测试、那些处处时时都在排等级的微妙潜规则,那些察言观色让人“熨帖”的技巧和“艺术”,都最能反应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却无人去写,蔡澜先生也不感兴趣,实在可惜。

“吃”中的见识和学问

另一我的主观感受就是,国内关于食物的书大多就吃写“吃”中滋味,也会有一些历史考古类的风俗笔记。但在国外,显然很多写食物的书绝不仅仅是食物而已。试举几例,《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烹 : 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看名字,就知道写的是世界史和文化交流史。

还有印象很深刻的一本《拉面》,写的却不是日本的拉面如何好吃好做,而是本来只吃大米的日本,是如何把美国屈辱的救济粮变成了驰名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平民美食,并且返销回美国的人类学研究。不得不说,相较起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朱自清先生至今仍在被广泛赞美,“拉面”的接受和传播或许真能折射日本的某种“民族性”吧……

Slurp!

a Social and Culinary History of Ramen

作者: [英]顾若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夏小倩 出版年: 2019-2

这些关于吃吃喝喝的作品,与其说是在写吃和哪里有好吃的,好吃的地方在哪里,倒不如说写的是那些连接起更宏大世界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历史,那些多元的人生可能和人性选择,给人全新的理解世界的视角。对我这样一个生来对吃兴趣就不浓的人来说,这些,始终比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获得幸福感。

精神食粮,在一个不再缺乏吃的文明社会里,应当比物质粮食更宝贵。

有时候我也在想,人这么只喜欢吃,为什么不选择变成鲶鱼?人的舌头只有8000个味蕾,鲶鱼却有25万个。那么可否得出结论,鲶鱼才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生物?而面对大千世界,如此多的可能,难道只有吃吃喝喝值得追求?

还是说,正如蔡澜所言,其他所有的可能都幻灭了?没有人能相信自己能改变什么,最后剩下还能活跃的,也就舌头上那点味蕾而已?

来过、爱过、活过

话说回来,说到魏晋风流,我倒觉得港台才子中,古龙先生颇有点那么回事,虽然他这个人没什么责任感,情绪化,滥交、有点“渣”,但我不会忘记,在12岁那年,第一次读到《楚留香传奇》终章,他说楚留香面对生死选择可以毫无遗憾,完全释然,因为他“来过,爱过,活过。”

从那时起,我就确信,人生在世,吃吃喝喝,怎么能叫“活过”?人首先是来过,以独立的意志,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次是爱过,曾经和那么一些人建立过真实的,真挚的、深刻的情感连接,这两样都做到了,才能称之为“活过”。

这才是魏晋风流吧?

顺带毛遂自荐一下自己的这本《餐桌上的世说新语》,和大家一起探讨什么叫做“魏晋风流”~~

带小朋友们看《餐桌上的世说新语》

《餐桌上的世说新语》出版啦~~

其他“吃”的随笔

魏晋时期的烧烤

炫富就要吃牛心

珍贵的乳猪

心急吃不上鸡蛋

魏晋时期的肉类保存方法

吃(痴)货的白羊肉

餐桌上的《世说新语》:薤

秋天吃脍

流传千年的“鮓”

吃蟹

美味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