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鲁迅荐书第一拨——吃透魏晋文脉就靠它了!
发布时间:2025-09-16 13:30 浏览量:1
鲁迅欣赏魏晋文化,除了源于早期的读书经验外,也受到了晚清新的审美思潮的影响。周作人介绍,鲁迅很早就接触了《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六朝文絜》等书籍,留学日本后,也被章太炎等人的著述所吸引,对于桐城派之外的审美趣味别有心解。他年轻时重视域外文学的译介,但也迷恋旧学里有意味的存在,曾长时间抄撮史料,在魏晋文献的校勘方面,用力最勤。
魏晋诗文,在其故土流传较广,遗迹也多,那些飞动的灵思有后来道学者所没有的美质。这里含有一定的审美元素,表述的独特性丰富了辞章之学。鲁迅于此所得,非深味其文体者不能察之,那些远去的幽魂多散落到其文笔之中了。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在其新作《鲁迅与国学》中写道,鲁迅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略有不同,除了小学功底外,他有着考古的心得。他不仅勘察旧迹,还抄录、整理大量的原始文献,有着一般人没有的批判眼光。鲁迅做了大量勘察、抄录和整理的工作,所涉及的文本大致分为乡土资料、文人作品集、古小说资料、金石类作品等,共四大类。从《会稽旧志》到《法显传》,从《南方草木状》到《嵇康集》……这些对于鲁迅理解魏晋文学产生的背景,提供了有趣的参照。
《鲁迅与国学》
孙郁 著
商务印书馆
以下,通过对《鲁迅与国学》一书“魏晋文脉之考察”章节内容的梳理,打造出一份特别的“推荐书单”——来自鲁迅的书单!从中您可了解魏晋文化发展与文人风骨,感知鲁迅古文辑录与阅读领域的个人色彩!
此外,书单之后有惊喜!
远华贵而近自然,亲平实而弃浮饰
表格来自《鲁迅辑校古籍考》中华书局
《会稽旧志》
《会稽旧志》是鲁迅用心抄录的故土人物简介,属于碑铭之类,所叙乃生平简历,无夸张,多直叙,词语多为短句,言简意赅,古风依稀可辨。1911年初,鲁迅在致许寿裳的信中写道,“近读史数册,见会稽往往出奇士,今何不然?甚可悼叹!” 这可以解释他何以深入勾勒故土先贤资料的原因。
《会稽旧志》有记战事者,有述谶纬之学的,也有文士交游之趣。这些人物旧录,显出彼时社会风向与价值尺度。比如“魏朗”一则,记其血性之态,文也来得,武亦高强,在官场不为俗语所囿,临危不惧,拒不受辱,以自杀身亡。“盛宪”一则写孔融关爱友人, 恐才子盛宪被孙策所害,遂给曹操去函,力保天下英才。尺牍纵横笔墨,深情款款。由故土先贤命运,看文化流变之迹,鲁迅的感受之深,当可想而知。
往来于文与非文、诗与非诗之间
在整理大量文献的过程中,因为发现了文外之文与诗外之诗,鲁迅显得格外兴奋。他往来于文与非文、诗与非诗之间,获得了古风的滋润。
《南方草木状》
《南方草木状》古籍页面
1911年2月,鲁迅工笔抄录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鲁迅文本明快的一面,分明染有大自然的美意,让深隐在道德话语里的超然之趣飘来,很少被人关注的传统就那么复活了。
对于文学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看法,凡著于竹帛的都是文学,也就是“杂文学”。最初鲁迅理解的文学,是托尔斯泰与夏目漱石式的,是狭义的观念,即“纯文学”。不过在整理乡邦文献与野史、寻找各类湮灭文字时,他确认了广义、狭义文学存在的重要性。
许多佚文,叙事简洁,内含别趣。《南方草木状》在自然间觅得清新,本草之意,天地之韵,爽目者不可胜数。《六朝墓名目录》里,远去的遗风犹在,可参之成诗者甚多,于思想不无洗涤之效。这些文献都不系统,在知识碎片里,却依稀感知到古人心绪,字里行间亦带有感知万物的元气。
《南方草木状》由西晋嵇含撰于公元30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类古籍。全书三卷,收载草类29种、木类28种、果类17种、竹类6种,共80种。此书主要记述了我国古代岭南地区的植物,文笔典雅而逼真,所记植物名称,多数至今仍在沿用,因此享有“世界最早的植物志”“最早的南方植物志”之誉。然而,有关《南方草木状》的作者、成书时间等问题,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悬案。
化其精神,成为自己生命的新的表达
鲁迅对于玄学、佛学也有所兴趣。他对于佛经不是信的态度,而是如何化其精神,成为自己的生命的新的表达。他认为“除去教诫,独留寓言”的态度是好的。所搜集的拓片就有许多有趣的主题,其间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法显传》
鲁迅抄录《法显传》
1916年3月,鲁迅抄录校勘《法显传》约1.3万字。鲁迅其人其文,在许多方面带有佛性的某些光泽。而其精神的广大和温润,恰与佛门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东汉以后的文化风气里,佛教传播改变了文人生活,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鲁迅亲自抄录《法显传》,留下的文稿达39页之多,由此可以看见佛门的精神形影。《法显传》是一本远游求法之书,作者法显系东晋时期著名僧人。全书自叙域外跋涉经历,文字古雅、清隽,带出珍贵的佛教遗风,所叙访问异邦的曲折故事,人文风情历历在目。文章的片段已经有小说家的韵致,鲁迅欣赏它,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在抄稿里留下大量批注,多是字句的核实和句式的斟酌心得,看得出用力之深。佛门的文字对于辞章的演进和书写的风气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是研究文章之道的人不能不了解的部分。
《法显传》讲述了中国第一位游历海外取经求法的高僧法显的传奇经历。法显时代,中土的佛教刚刚兴起,他因强烈的信仰于花甲之年毅然去往异域他乡搜集佛教经典,历经十余年返回故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他首次求得并翻译了印度本土的佛教典籍;首次扩展了西域、中亚以及印度至中国间的地理知识;首次记载了所经西域和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情况,为研究中亚和南亚古代历史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鲁迅杂文之犀利,有与其相似之处
嵇康所处时代,政治黑暗,文人受辱颇多,他在诱惑中仍不失青云之志,精神的高洁反射出世俗的苍白。其诗文飘逸而不空幻,意象雄奇而暗含幽思。鲁迅的杂文之犀利,有与其相似之处。
《嵇康集》
鲁迅《嵇康集》写定稿
在旧文献整理方面,鲁迅最为用心的是《嵇康集》的校勘。自1913至1935年,鲁迅陆续校勘《嵇康集》长达23年,校勘十余次,抄本3种,亲笔校勘本5种。嵇康的文章与诗,都非彼时文人可及,自有高人之处。鲁迅欣赏他,大概因为其才气耀人,音乐、诗文均好,在文字里有多致的风采;又能够引用前人学术,打破儒家辞章的绵软之体,引老庄于诗文,通篇带有奇气;而面对邪恶政治显示的傲骨,对流行的思想加以反对,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限度。可以说,在鲁迅眼里,嵇康是风度有之,辞章亦高,全无俗儒的暮气。
从日本留学回来后,直到在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在辑校古籍、搜求墓志、造访古迹、保护古物等方面用力颇多,是以世界眼光审视传统文化遗产。
《嵇康集》主要参考书有《太平广记》《文选》《世说新语》《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还从其他文献进行辑校补充。这些充满了高傲之气,远妄诞,近玄理,尚自然,精神少有奴态。我们能在其文章中看出不凡的才华,《琴赋》就“感天地以致和”,“寄言以广意”,意象大有庄子笔意。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情意傲散”,不堪于俗音,蔑视权贵,辩驳之语,笔带豪气。嵇康善作辩驳之文,《养生论》《答难养生论》是智者之言,斗士风采也是有的。既能疑古,又常出新。在生活里能够保持节操,于文章里则唱出悲壮之曲。我们看鲁迅的杂文的犀利之语,也有与其相似的地方,由此也可以印证鲁迅欣赏其文字的深层原因。
活动信息
对谈主题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鲁迅与国学》读者分享会
时间
2025年9月20日(周六)14:00(13:20进场)
地点
首都图书馆A座报告厅(东侧玻璃门入口)
主办
首都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
参与方式
1.识别二维码预约参与讲座。
2.预约成功并于前20名签到的读者可得到首图文创书签1枚。
嘉宾
孙郁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俄国》《民国文学课》《往者难追》《思于他处》《孙郁散文》等。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朱自清散文奖、丁玲文学奖等。
赵京华
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思想史、鲁迅研究。2004年以来,先后在日本埼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专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中日间的思想》《活在日本的鲁迅》等。主编中文版六卷本《柄谷行人文集》,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世纪日本思想”丛书总策划。
对谈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后,孙郁进入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后来受到林辰等前辈影响,对于鲁迅与传统文化的话题产生兴趣。十七年前,应《光明日报》邀请,他与顾农先生关于“鲁迅的国学观”曾有过一次深入的对谈,自此更加留心思考这个领域的问题。在完成多本鲁迅研究著作后,他深切地认识到理解鲁迅最难的部分是其传统文化背景。历时多年的思考、整理与写作,他完成了《鲁迅与国学》一书。本书不仅回答了鲁迅、五四学人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造转化的具体问题,也回答了中国新文学从何而来、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产生的重要问题。
本次对谈,两位嘉宾将围绕新书的出版背景、今天我们为何要谈鲁迅与国学、鲁迅如何看待传统文化、鲁迅整理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鲁迅如何处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鲁迅处理国学的方式为我们的国学研究可以提供哪些启发、如何看待鲁迅及其作品拥有这么长久、强大的生命力等问题展开,带您走近鲁迅的学术人生。
《鲁迅研究笔记》
王得后 著
钱理群 选评商务印书馆
检索号:I210 /51
馆藏地:首图.B座三层文学图书
《鲁迅辑校古籍考》
石祥 著中华书局
检索号:G256.1 /392
馆藏地:首图.B座六层社会科学文献
《鲁迅诗传》
黄乔生 著商务印书馆
K825.6=6 /1093
首图.B座二层新书刊
近期精彩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