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绝唱:1300年前的那个秋天,王勃在滕王阁上留下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1 08:31  浏览量:1

一篇让阎公拍案、让李白搁笔的千古奇文

公元675年秋,洪州(今南昌)滕王阁重修竣工。洪州都督阎伯屿大摆宴席,邀请当地文人名士齐聚一堂。

这看似是一场普通的文人雅集,实则暗藏玄机——阎公打算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一鸣惊人。他早已让女婿提前写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即兴"展示。

酒过三巡,阎公假意邀请宾客为盛会作序。宾客们心知肚明,纷纷谦让推辞。谁知轮到一位25岁的年轻人时,他竟毫不客气,接过纸笔便写了起来。

阎公拂袖离席,却派人实时通报写作内容。起初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以为然:"不过是老生常谈。"但随着报来更多语句,他渐渐动容。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拍案惊叹:"真天才也!当垂不朽!"

这个年轻人,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这篇即兴之作,就是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王勃此时虽年仅25岁,却已历尽人生大起大落。

他6岁能文,9岁读《汉书》并作《指瑕》十卷指正颜师古注疏错误,16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被誉为"神童"。

但命运很快展现了残酷的一面。王勃在沛王府任职时,因写了一篇《斗鸡檄文》为王爷们的斗鸡游戏助兴,被唐高宗认为是在挑拨亲王关系,当即被逐出长安。

此后他辗转多地,好不容易补得虢州参军一职,又因私杀官奴而获死罪(后遇赦免官),连累父亲被贬到交趾(今越南境内)。王勃此次南下,正是前往交趾探望父亲。

途经洪州时,这位曾经的京城才子已是身无官职、前途迷茫的戴罪之身。但正是这种人生际遇,让他在滕王阁上有了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逸兴遄飞、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这些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都出自这篇千古奇文。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写景的绝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好在哪里?它写出了动态的美感(霞与鹜齐飞)、色彩的融合(红霞与白鹜、碧水与蓝天)、空间的辽阔(水天相接)、意境的深远(万物和谐)。短短14个字,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秋日黄昏图。

据说李白后来登黄鹤楼本想题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转而登滕王阁,想一展才华,但读到王勃此句后,也搁笔叹服。

《滕王阁序》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它描绘了壮丽的景色,更在于它道尽了人生的感慨。

王勃从眼前的盛宴写起,很快转向了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欢乐易逝而悲伤难免。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这篇文章打动无数人的关键。

他用了大量怀才不遇的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冯唐易老(冯唐年迈仍未被重用)、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却未能封侯)、贾谊屈于长沙(汉文帝时被贬长沙)、梁鸿窜于海曲(东汉隐士被迫逃亡)......

这些典故既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更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但王勃并没有停留在感伤中,而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强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壮,处境越艰难越要坚定,不放弃凌云之志——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05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代表了骈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用典精巧。这篇文章通篇对偶,四六句式交错使用,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虽然用典密集,却自然贴切,不显堆砌。

就连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王勃的成就。宋代苏轼、明代文徵明等大家都曾抄录此文以示推崇。

文章完成后不久,王勃在继续南下途中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6岁。《滕王阁序》成为这位天才诗人的绝唱,仿佛是他为自己提前写就的墓志铭。

为什么1300多年后的我们,依然会被这篇古文打动?

因为它不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曲关于人生、命运、时间的永恒咏叹。

每个在职场中挣扎的年轻人,都能感受到"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无奈;每个遭遇挫折的中年人,都能理解"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每个坚持理想的人,都会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激励。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时空,直击人心。

如今在赣江之畔,滕王阁历经29次毁建依然屹立。无数游人登临此阁,不仅为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色,更为感受那个千年不变的秋天——一个年轻天才用773个字创造的永恒。

下次当你遇到挫折、感到迷茫时,不妨再读一遍《滕王阁序》。也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勇气。

【欢迎留言分享】你最喜欢《滕王阁序》中的哪句话?它给过你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