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晚年和苏轼见面,写下一首送别词,凄凉深情,是名作也是绝唱

发布时间:2025-07-18 21:16  浏览量:1

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广东海康的驿道上,两个风尘仆仆的旅人相逢。苏轼与秦观,这对阔别多年亦师亦友的好友,皆须发苍苍、满面沧桑,几乎认不出彼此。

64 岁的苏轼,52 岁的秦观,在昔日汴京城中,一个是挥洒才情、意气风发的文坛盟主,一个是风华正茂、词惊四座的婉约新秀。在命运的风浪中挣扎沉浮后,竟以如此方式重逢。

四目相对,一时想起了很多。

两人相识于徐州。那时苏轼已是文坛领袖,秦观还是个屡试不第的穷书生,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苏轼读了秦观的诗作惊叹:有屈原、宋玉之才!这段忘年交就此缔结。后来秦观考进士屡屡受挫,

苏轼像兄长般鼓励秦观,并且还通过自己的人脉积极推荐他,

终于在1085年,秦观中了进士,正式进入仕途。

传说秦观娶了苏轼的妹妹(虽非史实,却可见两人亲近),更让这段师生情谊添了几分家人般的温暖。

当时北宋的新旧党争日益激烈,新党得势旧党被贬,旧党掌权新党贬。秦观作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和苏轼肝胆相照,因此被卷入漩涡。

绍圣年间苏轼在惠州、儋州之间辗转,秦观也接连被贬。从杭州通判到处州酒监,从郴州驿馆到横州编管,秦观的仕途越走越偏,最后竟被扔到了海南岛的海康。

这对师徒像两片被狂风卷起的落叶,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飘零——越贬越南,离京城越远。

直到 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北归的苏轼与秦观,通过书信相约,在途中相逢。

可这场重逢太短,短到刚看清彼此眼角的皱纹,就要再次道别。秦观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写下了一首《江城子》。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他或许隐约感觉到,这一别,便是永恒,因此此词字字含悲,句句泣泪。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开头三个意象特别妙:燕子和鸿雁都是候鸟,像极了秦观和苏轼,本来该各走各路,却在藤州的江边遇见了。

"偶相逢" 三个字轻得像叹息,却藏着多少造化弄人的无奈?十年间,多少个日夜期盼重逢,真见了面,并没有“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有的只剩相顾无言的心酸。

为啥呢?请看下面。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昔日徐州初遇,苏轼惊叹秦观“有屈宋之才”,彼时秦观乌发如云,神采飞扬;苏轼正当盛年,挥斥方遒。而今镜中衰鬓,灯下白头,宦海沉浮与党争倾轧,已将这对才子碾磨成形容枯槁的老翁。

这句对比太扎心了,秦观并没写他们经历了什么,可这对比落差,早已道尽贬谪生涯的残酷。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分别之后,彼此尝尽了苦头,秦观一度想自杀。这些年发生的事,

那些被没收的尊严、被碾碎的理想、被辜负的才华,哪里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说了又能怎样?不如把这些苦难都咽进肚子里,只在眼神里交换彼此的沧桑。

"不言中" 三个字,比千言万语更重。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店家新酿的春酒,像珍珠般泛着红光。子瞻啊,你别急着赶路,再陪我喝杯满酒。

这里藏着秦观多少不忍离别的恳求?秦观深知此去山高水长,重逢无期,他近乎哀求地挽留时光:慢些吧,再饮一杯!

"莫匆匆" 三个字带着哀求,思念、不舍、担忧等心情都蕴含其中。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酒喝完了,宴席散了,就像这暮春的落花,终究要随流水各自飘零。你往你的北方去,我向我的南方走。

秦观太会写离别了。用 "落花流水" 的意象,把离别写得既凄美又宿命。

花开花落是自然,人聚人散是命运,可明知如此,还是忍不住心疼。这流水多像他们的人生,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身不由己。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以后能不能再见面,在哪儿见面,谁也说不准了。只见你渐渐远去的身影,被江面上的烟雾吞没,天边的暮云又厚又沉,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苍茫景语收束全篇。南国烟波浩渺,天边暮云四合,前路在何方?此生还能再见吗?词人没有答案,唯有无边暮色吞噬着渺茫希望,给人以绝望之情。

烟浪和暮云不仅是眼前景,更是两人命运的写照,秦观大概预感到了自己和苏轼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果然这次对饮几个月后,因长年贬谪身心俱疲、哀毁过度的秦观,在北归途中,猝然病逝于藤州光华亭,年仅五十二岁。这首词成了他的绝笔之一。

消息传到常州,病榻上的苏轼捧着秦观的诗卷恸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未几,一代文豪溘然长逝。

这对师徒终究没能再见,那片沉沉的暮云,成了北宋文坛最悲伤的背景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