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搞笑的一对父子:亡国之际居然忙于内斗,结果互坑
发布时间:2025-09-21 02:57 浏览量:1
根据《宋史》的记载,靖康之变爆发前夕,宋徽宗仓皇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第一次开封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钦宗还特意派遣李纲南下迎回徽宗,尊为太上皇,父子之间表面上一派和乐孝顺之景。然而,宋国子祭酒宋暎的墓志铭却透露出另一种景象,他直言“徽、钦两宫之间不能无间言”,“靖康岌岌,外猘内讧”,甚至父子之间已接近相互猜忌的地步。这与《宋史》所记载的“少帝事上皇,仁孝升闻”大相径庭。究竟孰真孰假,还得从徽宗父子关系的本质谈起。
徽宗虽然立赵桓为太子,但这位嫡长子并非他最钟爱的儿子。徽宗一生子嗣甚多,32子中25人长大成人。赵桓因嫡长身份顺理成章成为太子,但徽宗内心真正青睐的,却是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三子赵楷。徽宗虽治国无能,却是个艺术才子,琴棋书画、蹴鞠青楼无一不精;赵楷在文艺方面与其父趣味相投,被称“学造渊深”,画鸟花卉颇具神韵,虽略逊于徽宗,但已鹤立鸡群。政和八年,赵楷更在殿试中拔得头筹,虽皇帝口头上谦让,但实则暗中大力吹捧,营造其储君之势。
与赵楷相比,赵桓显得平淡无奇。他谨小慎微,不好声色犬马,也不喜音乐技艺,与徽宗的性格判若两人。徽宗曾因宦官杨戬为太子上言而震怒杀人,可见其对赵桓的厌恶。虽名义上立赵桓为太子,但徽宗不断为赵楷加官进爵,短短数年便使其统辖多地军政大权,几乎掌握半壁江山,已为其未来取代太子铺平道路。
然而,金兵南下打乱了徽宗的筹谋。宣和七年,西路金军节节推进,徽宗闻讯惊惧过度昏厥,醒来后首要念头竟是逃命。为推脱责任,他仓促将皇位强行塞给赵桓。赵桓不愿背负“亡国之君”的恶名,几度哭闹拒绝,但徽宗已下定决心“让儿子背锅”,甚至在赵桓假装昏厥时强行给他披上龙袍,让他登基。自此赵桓被迫肩负江山社稷的重担。
徽宗退位后不久便急于南逃。为了掩人耳目,他假借“烧香”名义仓惶出奔,沿途急行,甚至禁卫难以追赶。童贯、高俅等人不得不带兵穷追,才在泗州勉强赶上徽宗的行踪。徽宗之所以如此慌乱,因为他深知赵桓性格懦弱,不足以独当一面。赵桓虽然外表节俭恭顺,反对宦官专权与奢靡,但在储位之争时处处示弱,甚至常常独自沉迷养鱼,不问国政。宋史对他的评价便是“勤俭有余,英明不足”。
然而,徽宗此番却看走了眼。赵桓虽无大才,但得一位能臣相助——李纲。此人早年因直言规劝徽宗节俭而被贬,赵桓暗自钦佩,甚至写诗寄托思念。即位后,他将守卫京城的重任交付给李纲。李纲上任后雷厉风行,亲自带着赵桓登城与士卒同甘共苦,极大鼓舞了军心,竟使金军一度攻不下开封。
若局势延续下去,宋军或许能守得一线生机。然而徽宗在南方的种种作为却令钦宗如坐针毡。他在镇江大兴土木、耗费巨资,扰民不止,更有意与地方官员结交,分裂朝廷。蔡京、童贯等旧臣更直接追随徽宗,不理钦宗诏令。甚至一度传出徽宗可能在镇江复辟的消息。钦宗迫于形势,不得不转向投降派李邦彦,试图先稳住局势,再逼徽宗返京。
经过一番角力,徽宗被劝回开封,史书粉饰成父慈子孝,但实情却是钦宗对父亲进行严格监视与清洗。他罢黜徽宗身边宦官,派人每日上报太上皇起居,防止其插手政事。徽宗心怀不满,时常借笔墨流露怨气,甚至在生日宴上劝酒时,还引发大臣警惕,担心父子互害。父子嫌隙愈加公开,直至靖康二年金军再临城下。
此时李纲已被排挤罢黜,朝廷由投降派主导。赵桓听信道士郭京“神兵护城”的谎言,结果外城失守,形势危急。完颜宗翰假意议和,赵桓竟信以为真,亲赴金营。其间屡遭羞辱,被迫以臣礼向金人下拜,改写降表数次方获准。其屈辱姿态传遍京城,百姓哭声震天。随后,金人索要巨额金银、无数马匹与少女,赵桓无一拒绝,甚至献出宫妃以充数。开封城内,怨声载道,惨象如末日降临。
然而一味屈辱换不来和平,金人再次扣押徽、钦二帝。1127年三月,徽宗也被迫北行,成为阶下囚。从此,这对父子在亡国危亡之际依旧内斗不断,最终一同踏上屈辱的“北狩”之路,成为宋室倾覆的最大讽刺。
这段父子同为亡国之君的历史,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荒诞,更深刻映照出一个王朝在外患与内乱中走向崩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