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难吗?考场里的奇葩事,比宫斗剧还刺激!

发布时间:2025-07-23 20:06  浏览量:1

今天的考公、考研难吗?

比起古代科举考试,那太小儿科了!

科举考场,那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

皇帝的儿子偷偷下场,七十老翁执着追梦,考场作弊堪比间谍战……桩桩件件,比你看的宫斗剧还精彩!

一、宋徽宗家的状元风波,最憋屈的走后门

北宋末年,金銮殿上风流才子宋徽宗,他有个宝贝儿子叫赵楷。

这位三皇子,文采风流,诗词歌赋样样拿手,妥妥的文艺青年。

可他心里不踏实:“满朝都说我文章好,是真心话,还是看我爹面子?”

赵楷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化名考生,溜进了科举考场!

那几天,他混在千万寒门学子中,伏案疾书。

结果?

他居然一路过关斩将,中了头名状元!

发榜那日,赵楷捧着成绩单,跑到徽宗面前坦白:“爹,您儿子给您考了个状元回来!”

徽宗一听,又惊又喜又愁:“吾儿大才!可…这让天下读书人怎么看?说皇家跟寒门争功名?”

皇家脸面要紧!

徽宗大手一挥,硬生生把状元头衔塞给了原来的榜眼。

赵楷这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就这么“被下岗”了。

这算不算最憋屈的“走后门”?

二、狂生自荐:老状元,您该让位了!

唐朝德宗年间。

那年的科考,由大文豪杜黄裳主考。

笔试结束,要定状元了,杜考官却犯了难:“文章都挺好……选谁服众?”

突然,角落里站起个白发老考生尹枢,朗声问道:“大人为何踌躇?”杜黄裳正愁没人商量,顺口把难题说了。

尹枢听罢,咧嘴一笑:

“大人若信得过我,我来替您点!”

接着,他当着满场考生和考官的面,大声宣读推荐名单,最后手指向自己:“状元非尹枢莫属!”

满堂皆惊!

杜黄裳也被这老狂生的胆气和自信震住了,当场拍板:

“好!状元就你了!”

尹枢凭这份“舍我其谁”的狂傲,真就给自己挣来了状元金榜。

这份胆识,这份“自我推销”的本事,放今天绝对是顶流网红!

三、人生七十才开始?宋朝老学霸的逆袭传说

科举路漫漫,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皓首穷经。

宋朝一位励志“考神”梁灏(hào)。

传说这位爷,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就开始考,一直考到大宋真宗年间,足足奋斗了四十多年,头发胡子全白了,终于在他82岁那年高中状元!

殿试上,真宗皇帝都被这老翁感动了,当场赐诗:“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梁灏激动得老泪纵横:“青云路,我到底踏上了!”

后来一查史料,梁灏其实是22岁中的状元,活到42岁。

可为啥老百姓偏把“八十二岁中状元”的帽子扣他头上?

只因这故事太戳心窝子!

它承载了无数落榜生“再拼一次,万一成了呢”的倔强梦想。

这碗千年老鸡汤,补啊!

四、考场谍战:古代作弊的“高科技”

科举是鲤鱼跃龙门,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明清两代,作弊手段简直堪比谍战!

最厉害作弊者是和珅大人。

乾隆爷亲自出题,小太监拿着题小步进入大殿的路上,和珅只问小太监几个问题,就知道皇上出什么题,比如皇上看了什么书?看了多长时间,和珅就知道出了哪道题!

夹带小抄是最低级的。

高级玩家玩“银盐潜书”:

用特殊药水把经文写在衣服衬里或宣纸上,看着一片空白。

带进考场后,拿块特制的银盐片一捂,字迹就变黑显形了!

这“隐形墨水”技术,放现在也得叫一声绝。

更绝的是“飞鸽传书”。

有些阔少爷,考场外重金雇高手蹲点。

题目一公布,高手们立刻分工破题、作文。

写好文章,绑在信鸽腿上,“嗖”地飞进考场墙内!

这脑洞,这执行力,用在正道上早中进士了!

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一旦被抓,轻则枷号示众、终身禁考,重则人头落地。

真真是“富贵险中求,生死一念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功名可以一时侥幸,但真正的立身之本,终究是硬实力与真德行。

如今,科举虽已尘封,但考场还在,竞争未歇。

高考、公考、职场竞聘…哪一处不是“现代科举”?

那些古老考场里的笑声、泪水、智慧与荒唐,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今日的浮躁、焦虑、奋斗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