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大部分人只有到临死前才能想明白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20 22:55 浏览量:1
世界上有一种奇特的顿悟,往往来得太迟。那是在生命尽头,无数人躺在病床上、回望过往,一瞬间看透了那些纠结执念,却再也无力改变。那么,多数人只有等到临死前才能真正想明白的,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长大之后,又盼着得到爱人的宠爱、上司的赏识、社会的认同。我们这一生像是在攀爬无形的阶梯,总觉得迈上一步,就会更加幸福。可现实往往残酷,欲望满足了一个,还会诞生新的。焦虑和不安,像影子一样,陪伴着我们每一次选择。
李叔是我认识的一位长辈,他年轻时风光无限,是事业上的佼佼者。他拼命工作,买下三套房子,供儿女出国深造。在外人看来,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在一次饭局后,我无意中看到他独自坐在阳台上抽烟,眼里尽是疲惫和空洞。后来,李叔查出癌症晚期,每天靠着药物与病痛周旋。我去医院看他时,他拉着我的手说:“我这辈子,好像一直在追啊。追钱、追名、追孩子的认可,可现在才明白,大多数事其实都不重要。”
起初我不懂,以为这只是疾病带来的脆弱情绪。可当他接着说道:“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会多花点时间陪妻子散步,多打几个电话给老友,多好好地吃一顿家常饭。”那种带着悔意的坦然,深深击中了我的心。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极传奇的人。他曾是风华绝代的才子,享受过世俗的光彩,也体会过情感的轰烈。可他最终选择出家归隐,成为一代高僧。法师晚年写道:“万事尽头,终究会释然。”他的许多信徒,每每遭遇人生大关,都会念及法师这一句话。可要真做到“释然”,又谈何容易?
现代社会,人们忙于奔波,上学为了分数,工作为了升职,婚姻为了世俗眼光,生活处处被“结果”裹挟。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样耗尽精力争取来的东西,真的会让自己长久快乐吗?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王阿姨的老人,年轻时省吃俭用,把所有心思都投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她没怎么和朋友聚会,也没实现过自己的小愿望:“去看看大海”。直到七十岁生日时,儿女送她旅行的机票,她却因健康恶化无法成行。那一刻,她遗憾叹息,“原来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外在的拥有,而是及时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总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明天,可以慢慢来,将欲望的清单无限拖延,把对亲人的亏欠、对自己内心的热爱都放在沉重繁杂的“以后”里。可真正临到人生终点,回望一路坎坷,大多数人才终于明白一件事——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弘一法师在断绝红尘之时,留下了极少而珍贵的物品。他告诉他的学生刘质平,把物欲、名利和执念放下,人才能找到心灵真正的归属。等到大限将至,往日恩怨和荣辱,都不过是浮云。那份久违的平和,不在乎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只关乎你有没有真正热爱生活、对他人善良,并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身边很多年长的亲友,到了暮年才开始回忆年轻时的冲动和疏忽。他们会跟你讲:“孩子,别总想着明天才幸福,要趁今天,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笑一场。”这些话我们听起来似乎过于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一辈子的辛酸和醒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等到生命终点才明白——金钱、地位还可以重新获得,而错过的初心、逝去的陪伴、一生一世的热情,都只存在于当下的选择里。
不要让这一生只剩下临终时的释然。或许从今天起,从一句温柔的问候、一次家人的团聚、一个为自己圆梦的小计划开始,我们就能提前领悟弘一法师的“大彻大悟”:把握眼前,善待自己,把日子的美和善良悄悄存进心里。这,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