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上班记
发布时间:2025-09-20 08:00 浏览量:2
▌晋右史
白居易画像
每天都要加班,下班都已经很晚,回家已是深夜,而天未亮就需要起床去参加早朝。有位唐代公务员忍不住吐槽,“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晚归早出》)。这位吐槽的公职人员,就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白居易。
公元800年春,白居易在长安高中进士。这一批进士只有17人,29岁的白居易是他们中最年轻的。唐代科举分为明经、明法、进士、明算等科目,最难考的就是进士科,当时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未到而立之年即拿下进士,白居易的开心溢于言表,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回乡前,给送别的朋友赠诗“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和明清科举不一样,唐代科举只是获得“出身”(做官资格),做官还需要继续参加考试。公元802年冬,32岁的白居易参加了吏部组织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进士科是常科,这是制科,即皇帝下诏临时新增的考试。制科具有灵活性,每次考试的要求、内容,甚至安排的岗位都不一样。本次考试,主要是考书和判,“书”是考察书法和文笔,要求公文撰写字迹工整,文笔流畅;“判”是考察处理事务和写裁决文书的能力;“拔萃”就是选拔优秀。顾名思义,这是一次由皇帝下诏同意,选拔具备综合行政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一次考试。作为百里挑一的人才,白居易轻松通过考试,并经吏部分配获得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和白居易一起考上的有后来官至宰相的元稹,两人交往三十多年,宦海沉浮,友谊不变。
对于初入大唐官场的人而言,秘书省是个非常好的工作地方,接近中枢、又没有繁重事务,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接触国家珍贵典籍和档案。而且朝廷一般会把优秀的人才放到这里任校书郎,工作环境也很好。
白居易此时的级别是正九品上,理论上平时需要校雠典籍、刊正文章,实际上事比较少,没有坐班任务,一个月坐班打卡两次即可(三旬两入省),而且工资收入比较高,每月16000钱,基本花不完,能攒下不少钱(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白居易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生活上,白居易在常乐里租的一套四五间的房子,平时有一匹马两个仆人保障自己生活(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舒适,白居易用“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来描述此时的状态。
工作舒适,前途也要考量,公元806年,在校书郎位置工作几年的白居易,和元稹闭户累月,全力准备考试几个月,认真撰写各类文稿(“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准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这是刚登基的唐宪宗李纯组织的考试,旨在选拔文采与见识俱佳,并且能精通理论、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军政问题的顶尖综合性人才。这次和上一次考试一样的地方就是考察文稿能力。
“考霸”白居易再次通过考试,担任盩厔县尉。新岗位首先是收入增长,“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观刈麦》)”这种惬意的环境中,白居易的创作也是灵感满满,这年十二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自己一举成为名人。在这之前,小伙伴元稹已经写出了畅销书《莺莺传》。
在地方工作没多久,公元807年冬,36岁的白居易入京应试通过,成为翰林学士,一块考上的有王涯、李绅、裴垍等。一次考试不一定改变命运,但一考一个准,肯定改变命运,白居易就是这样的考试天才。对应的,杜甫一次科举,一次制举失败;韩愈考了四次科举才考上,三次制举全失败,写下了“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自嘲。可见,文豪并不一定擅长考试。
翰林学士的工作主要是给皇帝起草各类文稿、提供各类咨询,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岗位。但工作强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经常要值夜班,值班地点挨着皇帝居住地。有时皇帝会把值班翰林学士叫过去讨论时事,有时皇帝会去翰林学士院看望他们。比如唐德宗时,“乘舆每幸学士院,顾问赐赍无所不至”(《翰林志》)。常年在闲职的白居易,一下到了高强度的岗位还不太适应,写下了“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精力下降,工作强度大,自然是要吐槽的,忙的时候甚至想离开,“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晚归早出》)
翰林学士虽然很有前途,但很难有工资外收入,且工作忙,没时间和精力创作畅销文章。开源的路子没有,但节流更不可能。白居易38岁有了女儿后,生活成本直线拉高,加上母亲到耳顺之年,身体不好,需要用药。此刻的才子白居易变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左拾遗的从八品俸禄根本不够开支——当然,比起普通百姓,他的境况还是要好很多。
白居易很惆怅,纠结了好久,最后决定向皇帝要待遇。白居易直接上奏皇帝,表示以前姜公辅因为母老家贫的缘故,请求京兆尹户曹参军待遇,我现在情况和他一样,非常需要这份保障。京兆尹户曹参军是正七品待遇,俸禄比较高。唐宪宗很快就准了白居易的请求。白居易正式享受七品工资待遇,他非常高兴,写下了“诏授户曹掾,捧认感君恩,感恩非为己,禄养及吾亲。”(《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正七品的收入有多少呢?“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工资翻番后,白居易的开支问题就没有了。小伙伴们也纷纷为他贺喜,可谓“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初除户曹喜而言志》)此时被贬江陵的元稹也专门写了首诗捎过来“君求户曹掾,贵以禄奉亲。闻君得所请,感我欲沾巾。”(《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
后来的白居易仕途或有不顺,但经济压力彻底没了。我们熟悉的被贬江州司马,其实工资很高,“官品至第五,俸钱四五万。”(《与元九书》)再后来,白居易成为太子宾客分司月俸达到七八万,刑部侍郎月俸达到八九万,太子少傅月俸超过十万,到了刑部尚书的时候,他甚至有点凡尔赛地感慨,自己工资减半也花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