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仅从道德的角度就试图否定样板戏,艺术批评将陷入狭隘!

发布时间:2025-09-20 14:46  浏览量:2

1932 年,杜近芳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家庭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父母无奈将襁褓中的她卖给了一位姓杜的京剧艺人 ,从此她便有了 “杜近芳” 这个名字,也开启了与京剧相伴一生的缘分。

6 岁那年,她首次登台表演《贺后骂殿》,小小的她在舞台上毫不怯场,清脆的嗓音、灵动的表演,展现出惊人的京剧天赋,也让她从此踏上了京剧艺术的征程。此后,她跟随多位京剧名家学习,在青衣的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12 岁时,她已经能够独立登台表演,在京剧圈崭露头角,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名气 。

1945 年,13 岁的杜近芳迎来了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刻 —— 被有着 “通天教主” 之称的王瑶卿赏识。王瑶卿独具慧眼,看到了杜近芳在京剧表演上的潜力,决定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在王瑶卿的悉心教导下,杜近芳打下了极为坚实的京剧基础,王瑶卿不仅传授她精湛的技艺,更培养了她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

1947 年,杜近芳接连出演《红鬃烈马》《贵妃醉酒》《凤还巢》《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在舞台上,她身姿婀娜,唱腔婉转,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令观众们赞不绝口。1949 年,她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开始自己组班,在北京和济南等地进行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起解・玉堂春》《貂蝉》《奇双会》等剧目,成了她的代表之作,也让她在京剧界声名远扬 。

1949 年底,在王瑶卿的推荐下,杜近芳终于得偿所愿,拜入梅兰芳门下。梅兰芳对这个天赋异禀、勤奋刻苦的弟子关爱有加,倾囊相授,将梅派艺术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在梅兰芳的指导下,杜近芳的表演更加细腻入微,她深入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从眼神到动作,从唱腔到神态,都力求完美。她的扮相俊美,台风华贵,一颦一笑都尽显梅派风采,逐渐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

1951 年,杜近芳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 ,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众多京剧名家长期合作。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堪称艺术的盛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享受。在与这些名家的合作中,杜近芳不断汲取艺术养分,她学习李少春的刚健洒脱,袁世海的雄浑大气,叶盛兰的儒雅风流,将这些名家的优点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加成熟。

在这一时期,杜近芳主演了多部经典剧目,《柳荫记》中,她将祝英台的聪慧、勇敢与对爱情的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 “十八相送” 一场,她与搭档的精彩对手戏,将祝英台的细腻情感展现得丝丝入扣,令观众为之动容;《白蛇传》里,她塑造的白素贞形象深入人心,她把白素贞的善良、温柔以及对许仙的深情,通过优美的唱腔和灵动的身段表现得淋漓尽致,“断桥” 一折,她的表演更是堪称经典,将白素贞的爱恨情仇展现得动人心弦 。

1956 年,杜近芳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日本,她在《白蛇传》中的精彩表演,让日本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一时间,她成为了日本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日本观众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她的名字也在日本京剧爱好者中广为流传 。此后,她又多次随团出访欧美、拉丁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 。

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自诞生起便饱受争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其与 “运动” 的复杂关联,常被简单地从道德层面全盘否定。人们聚焦于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却忽视了在艺术领域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杜近芳就曾指出:仅从道德的角度就彻底否定样板戏,艺术批评将陷入狭隘!

她认为,从艺术创新的维度来看,样板戏对京剧进行了全方位的大胆革新。在题材选择上,打破传统京剧多以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为主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工农兵生活以及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像《红灯记》展现了革命家庭的英勇抗争,《智取威虎山》刻画了解放军战士深入匪巢的传奇经历。这种题材的开拓,为京剧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使其更贴近时代脉搏,让广大工农兵群体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在音乐和唱腔设计方面,样板戏更是出新出彩。以《红灯记》为例,它在保留京剧传统西皮二黄基本调式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使旋律更加丰富多样、跌宕起伏,易于传唱。其中李玉和的经典唱段,激昂慷慨,充分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李铁梅的唱腔则清脆婉转,又不失坚毅,生动塑造了革命后代的形象。这些唱段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杜近芳作为亲身参与过样板戏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家,她的观点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她在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中成功塑造了吴清华这一经典形象,对样板戏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深知样板戏在艺术打磨过程中的精益求精,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从剧本的反复修改,到唱腔的精心雕琢,再到舞台表演的细致排练,无不是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我们不能因样板戏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就忽视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正如杜近芳所言,仅从道德角度否定样板戏,会使我们的艺术批评失去全面性和客观性,陷入狭隘的困境。我们应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剥离其政治因素,深入挖掘样板戏在艺术创新、题材拓展、表演形式探索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953 年,杜近芳在北京表演京剧《柳荫记》,连演 16 场,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每场演出,都能看到一个小姑娘的身影,她就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吴瑾光。吴瑾光对杜近芳的表演痴迷不已,每场必到,还常常跑到后台,为杜近芳献上鲜花 。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悉起来,吴瑾光热情地邀请杜近芳到家中做客 。

在吴瑾光家中,杜近芳结识了她的哥哥吴葆桢。吴葆桢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著名医学家林巧稚的得意门生 。他从小就对京剧充满热爱,祖父给的压岁钱,都被他用来购买京剧唱片,家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京剧资料 。吴葆桢不仅热爱京剧,还多才多艺,擅长吹苏笛、拉京二胡。当杜近芳来到家中,在妹妹的提议下,吴葆桢拿起京二胡,为杜近芳伴奏,两人合作演唱了一段《周仁献嫂》 。那一刻,美妙的音乐在房间里流淌,他们的心灵也在音乐中悄然靠近,彼此间的默契与共鸣,让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

吴葆桢高大英俊,气质温文尔雅,杜近芳对他一见钟情;而吴葆桢也被杜近芳的美丽与才华深深吸引 。此后,吴葆桢常常出现在杜近芳的演出现场,他会提前买下剧场前三排的所有座位,在上面摆满娇艳的鲜花,当杜近芳登台表演时,便能一眼看到这份独特的心意 。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发现彼此在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上都十分契合,两颗心越靠越近,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订婚后,为了各自的事业和前程,两人共同发下 “功名不就,决不成亲” 的誓言 。于是,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杜近芳在京剧舞台上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跟随剧团出访多个国家,用精彩的表演传播中国京剧文化;吴葆桢则在医学领域刻苦钻研,在妇科医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一恋,便是八年 。

他们的婚事,让吴葆桢的老师林巧稚教授操碎了心。林巧稚实在看不下去两人久恋不婚,便跑到邓颖超同志那里 “告状” 。1961 年,杜近芳从国际戏剧节演出归国后,周总理在百忙之中约见了她 。总理亲切又风趣地说:“近芳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嘛,谈恋爱也不能‘抗战八年’啊!你和吴葆桢的婚姻大事,由我和邓大姐‘包办’了,我们在等着喝喜酒、吃喜糖哩!” 在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关心与促成下,杜近芳与吴葆桢终于决定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

1992 年 3 月 3 日,命运的重击降临,吴葆桢因肺癌永远地离开了杜近芳 。那一刻,杜近芳的世界仿佛崩塌了,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曾经,他们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一起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事业上相互鼓励 。如今,爱人的离去,让她的生活瞬间失去了色彩 。

然而,杜近芳并没有被悲伤彻底打倒 。她深知,吴葆桢一直支持她的京剧事业,希望她能在京剧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 。于是,她化悲痛为力量,将对丈夫的思念深埋在心底,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京剧舞台 。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注的精神,投入到京剧表演和教学工作中 。她的每一次演出,都像是在向吴葆桢诉说着自己对京剧的坚持和热爱;她的每一堂课,都倾注着她对京剧传承的责任感 。

在教学过程中,杜近芳倾尽全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她认真地指导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从眼神的表达,到身段的拿捏,她都严格要求,力求让学生们领悟到京剧艺术的精髓 。她的学生们回忆说,杜老师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她对京剧的热爱也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京剧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在她的教导下,许多学生在京剧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京剧界的新生力量 。

除了教学,杜近芳还积极参与京剧的传承和推广活动 。她经常参加各种京剧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京剧的魅力 。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在演出中,她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京剧的独特韵味,也让更多的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

2021 年 4 月 17 日晚 22 时 26 分,杜近芳在北京离世,享年 89 岁 。她的一生,是与京剧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奉献的一生 。她与吴葆桢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她在京剧艺术上的成就,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京剧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对爱情的坚守,她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