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薛涛?说说你知道的薛涛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9 13:57 浏览量:1
知乎上居然少了薛涛的话题,这么伟大的一个才女,居然问题这么少。是我没有搜到吗?说说大家对薛涛的认识吧。
大唐文妖薛涛:半生风雨迎南北,一纸桃红寄古今明朝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女子无才便是德”。
张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加以修正道:“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为大德“。
而我们的这位成都才女薛涛,不但“有才“,而且还“露其才”,青史留名,狠狠地打了前面二位文人的脸。
我们先看看历代对这位奇女子“唐代文妖”薛涛的评价。
唐代诗人王建: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女校书一职,成为文坛佳话)唐代文学家李肇:乐妓而工诗者,涛亦文之妖也。(文妖的由来)北宋《宣和书谱》: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文字如其人,薛涛大气)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蜀女多才,薛涛秀冠。(评价甚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长钟志武:濯锦制笺传往古,淡妆素裹看今朝。诗家女士能忧国,塑像面前也折腰。(《乙亥夏望江公园观薛涛像》)(流传下来有薛涛签等文化遗产)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薛涛诗词,感受一下这位“大唐文妖”的魅力。
薛涛,大历五年(约768—832),字洪度,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做官,薛涛生于长安,自幼随父来到成都,长于成都。
薛郧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薛涛性敏慧,八岁就能诗,洞晓音律。
《井梧吟》的由来:大历十二年,薛涛八岁时,父女俩在庭院的梧桐树下歇凉,薛郧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捻须卡顿,不知下句。
他对在一边玩耍的女儿说:“你能续上这首诗吗?”薛涛很快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薛郧听罢,内心五味杂陈,又喜又忧。官宦之女,迎来送往的,这意味着什么?老父亲隐隐感到不安。
在官场上,由于老父亲薛郧为人正直,敢说真话。
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成都。
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
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乐妓(准确说应该是一名营伎)。
特别说明一下唐代的几类文艺工作者的区别。
宫廷艺伎:艺伎有多种称呼,如“内人”“前头人”“十部乐伎”等。“内人”是指宜春院的歌舞伎,她们是宫廷艺伎中的佼佼者;“前头人”也是指常在皇帝面前表演的技艺高超的艺伎是服务于宫廷的专业艺人,她们隶属于宫廷教坊机构管理,如教坊司等。这些艺伎通常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容貌出众、技艺精湛的女子,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在宫廷的各种庆典、宴会上进行歌舞、音乐等表演,为皇室成员和贵族提供娱乐服务。官伎:官伎是隶属于各级官府的艺伎,由官府管理和供养。她们主要供官员在官府举办的各种公务活动、宴饮聚会中表演助兴。官伎来源多样,有的是因罪没入官府的女子,有的是从民间招募或挑选而来。她们没有人身自由,户籍通常被单独登记,属于贱籍,社会地位较低。
营伎:有时也被称为“军伎”。营伎是为军队服务的艺伎,主要存在于军队的营地中。她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军队的庆功宴、节日等场合为将士们表演歌舞、弹奏乐器等,以鼓舞士气。营伎大多是由官府发配或从民间强征而来,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同样处于社会底层,受军队将领的管制。
家伎:也有“姬妾”“歌舞姬”等别称。家伎是贵族、官僚、富商等私人家庭所蓄养的艺伎。她们属于主人的私有财产,主要在主人的家中为其及其宾客表演艺术节目,同时也可能会满足主人的一些私人需求。家伎一般从小就被主人买来进行艺术训练,精通歌舞、音乐、诗词等技艺。
私伎:有时也被称为“歌伎”“舞伎”等。私伎不属于官府或特定机构管辖,她们多在民间的酒楼、茶馆、妓院等场所表演,通过为客人提供艺术表演来获取报酬。
唐朝的营妓,由国家财政供养,属于正式编制,有稳定的收入报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官员们饮酒聚会时,侍酒赋诗、弹唱娱客。
青春萌动的少女,自然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正如鸳鸯两两一对儿。
鸳鸯草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虽然每日忙碌,但思乡念归的感情,时常澎湃于心头,如不系之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虽为乐伎,薛涛依然情系故乡,而作《乡思》杼怀。
乡思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贞元元年(785年),薛涛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
谒巫山庙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感觉有点大材小用。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这个“校书郎”的主要工作呢,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现在属于政府秘书一类的吧,非常考验笔杆子的。
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所以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元和三年,薛涛被任命为为校书郎。升职之后,薛涛有点得意忘形。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有人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
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
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以示惩罚。
人狂必有殃,正是如此。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
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
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轻率和张扬,算是承认错误了吧。这就是著名的
十离诗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十离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的心一下子就软了。
于是一纸命令,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
这次磨难,让薛涛看清了自己。
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为了一个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那一年,她已经四十二岁了。
薛涛的《送友人》是唐代女诗人作品中独具韵味的一首送别诗。
字里行间既有传统离别诗的苍茫感,又透出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思。
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期。 当时薛涛已褪去乐籍,隐居成都浣花溪畔。
友人远行之际,她以诗相赠。 诗中“水国”指代川蜀多水的环境,“蒹葭”化用《诗经》意象,既写秋夜芦苇凝霜的实景,又暗喻求而不得的怅惘。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而秋天的到来,也让薛涛涌起了悲凉之情。
秋天意味着收获,也是破败、萧条的象征。秋风吹来,大雁南飞,植物凋零,天气转冷。由天而人。“秋”字下加心是为愁,故悲秋之情自古有之。薛涛也是在此时此景中,有了这首《秋泉》,抒发个人悲秋的感叹。
秋泉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隐居的这段时间,让她本以为能过上平静的生活。
但是谁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就要来了。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
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
与元稹一见面,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这首:
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
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
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
相别时,薛涛即作《牡丹》诗赠元稹归京。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
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
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这一年是元和五年的事情了。
可惜,终究没有等到元稹。
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
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
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
春望词四首之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一袭道袍了余生
元稹离开后,似乎完全忘记了薛涛的存在。
就在元稹离开的当年7月,他的原配妻子韦丛病逝。薛涛以为这下自己可以成为他的继室,陪伴他左右。
没想到,元稹根本没考虑薛涛,转头就纳了安仙嫔为妾。
4年后,安仙嫔病逝,薛涛以为自己又有了机会。
却不料,元稹再一次让她失望,娶了名门大族之女裴淑为妻。
47岁的薛涛,至此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一生终究是错付了。
她终于明白,元稹或许对她产生过感情,可那微不足道的情分,终究抵不过他的仕途。
自己的歌妓身份,对他的仕途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他升迁路上的绊脚石。
而元稹的那首《离思五首》里面的悼亡千古绝句,也似乎隐含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的无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从此以后,薛涛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
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筹边楼为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筹边楼。
这座塔楼,不仅供登览之用,更多的是用于军事防御。
而这首《筹边楼》是薛涛比较晚期的作品了。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64岁。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一生喜竹,曾经的住所望江楼公园,就以竹著称。
她以竹为友,诗中“虚心能自持”的吟咏,道尽一生高洁如竹的风骨。
笔下既有《筹边楼》的雄浑家国气象,亦藏《春望词》的缠绵情思。
她以一纸“薛涛笺”革新诗坛,桃红小笺风靡大唐,成为文人竞逐的“爆款文创”,。
她被称为“唐代文妖”,与元稹、白居易等巨擘唱和。
诗风从少女的婉约到暮年的苍劲,引领中唐文人雅士的审美风向。
薛涛以诗为剑,劈开时代对女子的桎梏;以笺为舟,载动千年文脉的星河。
正是,半生风雨迎南北,一纸桃红寄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