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听书丨文以载道!细品“唐宋八大家”的千年风骨
发布时间:2025-09-19 19:02 浏览量:1
往事穿越千载
文脉纵横山河
唐宋八大家
提起“唐宋八大家”,我们都知道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在群星璀璨的唐宋文坛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唐宋八大家》,细品他们的千年风骨。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唐宋八大家”是后世文人共同评选出的文化符号,和“古文运动”关系很大。
唐代以前,文坛流行辞藻华丽的骈体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却往往忽视思想内涵的表达。中唐时,韩愈、柳宗元掀起革新大旗,发起“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强调“文以载道”,就是让文章能传递思想、反映现实。
到了宋代,欧阳修继续推崇古文运动,还提拔了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文人,让古文运动在宋代得以延续和发展。至此,唐、宋两代八位核心文人的创作,共同构成了古文运动的巅峰成就。
而“唐宋八大家”这一明确称谓,到明代才正式定型。明初文学家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首次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的散文汇集成册;后来茅坤编撰《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本书广为流传,让“唐宋八大家”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标签。
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
他们对散文有突破性的贡献,以“文以载道”的信念和“独树一帜”的才华,将散文的表现力推向巅峰。
韩愈
韩愈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魄力,率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情感真挚。他的《师说》打破门第观念,高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份不随流俗的勇气,正是他的铮铮风骨;《祭十二郎文》以家常语写骨肉深情,句句刻骨镂心,被誉为“千古绝调”。
柳宗元
而柳宗元则以山水散文独树一帜。他被贬永州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小石潭的清幽静美,字里行间却藏着他对人生境遇的豁达与深思。
欧阳修
宋代是古文运动的巅峰,欧阳修作为领袖,以“平易晓畅”的文风破文学壁垒。他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借山水写民生情怀,文字浅近却意境深远,至今仍是课本里的经典。
苏洵、苏轼、苏辙
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坛涌现出三位耀眼的“苏家”才子——苏洵、苏轼、苏辙,俗称“三苏”。苏洵的《六国论》以“弊在赂秦”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笔锋犀利;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以“快哉”二字抒怀,文字洒脱,藏着对人生起落的坦然;而苏轼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融于笔端,既有文人的细腻,又有哲人的豁达,堪称千古传诵的经典。
王安石与曾巩
除了三苏,王安石与曾巩也以独特的文风占据一席之地。王安石的散文多与变法主张相关,《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司马光对变法的质疑,他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的逻辑据理力争,没有丝毫妥协,文字里的坚定,正是他作为改革家“不为流言动”的风骨;曾巩的散文则以“醇厚雅正”著称,《墨池记》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劝人勤学,文字质朴却满含深意。
听书推荐:《唐宋八大家》
在本次听书中,康震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极富魅力的语言,深刻解读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在政坛、文坛的荣辱得失、成败进退,对听众来说无疑是一大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