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一家四口进京赶考,居然全都中了进士?朝野上下为之哗然

发布时间:2025-07-07 01:26  浏览量:1

嘉佑二年,辍学回家的曾巩再次来到京都,参加科举考试,这次的他经历了诸多沧桑,变得极为沉稳

众人铆足劲儿在考场上作答,都希望能考中进士,光耀门楣。

结果等会试结果出来,曾巩高兴不已,而朝廷却为之哗然。“一家四口都中了!”这是真的吗?

古代的科举考试只靠努力高中的机会是很少的,而当朝的文风以及主考官员的偏向同样非常重要。

曾巩,少年成才,家中也是世家大族,从小就属于那种过目不忘的天才。老师教书只教一遍,一睁眼的功夫,他就能把内容背下来。

除了天赋异禀,曾巩还非常努力,这让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

其父亲当然也指望自己这个儿子,再为曾家创立辉煌的历史,所以就把14岁的曾巩送到如皋的中禅寺东厢房。

这个地方大佬云集,那年刚满14岁的曾巩就已经见过了当时的文坛大家胡瑗、王惟熙、王观、王觌、王俊乂等人,并且求教于他们。

他相信有了这么多名家教导,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然而,在其20岁的时候,曾巩落榜了,而后又落榜了好几次。

这对曾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可这也确实怪不到他头上。

曾巩拿手的是策论,但是当时考试主要内容是在时文。

曾巩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他落榜的消息一出,好多人都大吃一惊,其中包括致力于变法的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杜衍、范仲淹等人。

他们之间都有书信往来,还经常一起针砭时政,吟诗作对就连欧阳修发现王安石这个人才,都是曾巩推荐的。

曾巩当时上太学的时候,就因为给欧阳修上书了一份《时务策》,从此成为了欧阳修的得意门生

众人都为曾巩感到惋惜,但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是不断写信吐槽那几届考官的荒唐。

这时,这些同年青俊里,只有曾巩在走下坡路。

曾巩得到了朋友和恩师的鼓励,正准备再次迎战考试,结果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更加糟糕的是,曾巩一看家产,已经寥寥无几,自己彻底从一个不太富裕的世家大族,沦为了一个只有名誉,但无金钱权力的家族。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曾巩便理了一下思路,现在的情况就是家里没钱,父亲没了,继母病了,自己落榜,四个弟弟、九个妹妹都嗷嗷待哺。

曾巩只能安慰自己,好歹自己还没生病,弟弟妹妹虽然年幼但也懂事,身体健康。

就这样,曾巩在遗憾中道别了恩师欧阳修和自己的朋友们,背起行囊,回到了家乡,开始承担家族重任,上养继母下护弟妹。

顺遂一生

这样的日子,曾巩足足过了十年,他也从当年的美少年转眼就变成了38岁的中年人。

不过,在古代,就算五六十岁去考试,考官也不会把自己赶回来,而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但是,此时的曾巩显然没有这么多心思,平常就是处理家中事务,偶尔写写文章,继续与朋友探讨人生的真谛和家国大事。

直到在这一年,欧阳修送来了一封信,信中满是老师对他这个得意门生的惋惜和思念,并且鼓励他再考一次。

曾巩本来没了心气,但是这两年刚好他的三个弟弟也要去参加会试,就当凑个热闹。

他虽然完全将身心转移到了家庭,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之前学到的东西并没有忘得一干二净,一经回忆,差不多就记了起来。

而这一年,曾巩也听说此次会试竞争异常激烈。

首先是父子三人被誉为三苏的苏洵、苏轼、苏辙,其中兄弟二人也正好赶上考试,是由其父亲带着从眉州赶赴京都考试。

其次还有河南程颢,他的祖上是帝王之师,一家子都在朝中作地方官和中央官,听说也是颇有文采。

再有和自己同岁的张载,曾巩常听范仲淹在信中提起这人,说是他还在陕西负责西北防务的时候,这人就曾经写了《边议九条》,提出一些军事建议。

后来范仲淹在军府接见了他,看这人不错,日后必成大才,就建议他学习儒学,再去考试。

结果张载年纪轻轻,就将儒佛道三家学说的精髓看透,自己创立了一套学术。

范仲淹听说后非常高兴,在庆阳府修筑大顺城的时候,他便专门请他作了《庆州大顺城记》

曾巩记得,王安石还曾经和他说过,有一个叫吕惠卿的人,和他在政治上不谋而合,今年也要参加这场应试,果真是人才济济。

等到了京师,曾巩又得到一个好消息,这次主持会试的官员是自己的恩师欧阳修。

要知道欧阳修在教育方面一直坚持古文、策论为重点,吟诗作赋是辅助命题,而曾巩擅长的就是策论。

果不其然,等到放榜的时候,曾巩兄弟四人全部都中了进士,而那些曾巩熟知的才子也无一不高中。

曾巩中了进士后的日子其实也挺平凡的,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调来调去,期间还因为一些争斗被外放。

直到王安石主持改革后,作为王安石的好友,曾巩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地方上做出了不少的成绩,深受百姓爱戴。

晚年他还曾在开封被宋神宗接见,因自己的某些观点得到宋神宗的喜爱,还被破格留任。

之后,曾巩又一头扎进了史学里,掌管五朝史事,最后因为年老请求辞职,又赶上继母去世,才被罢职。

相比之下,当年的同批进士里,曾巩自己的人生算是顺遂,虽没有极大的精彩之处,却也没有遭遇极大的打击。

那一年的科举被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名垂千史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四位就曾经与那一年的科举有关,他们便是主考的欧阳修、送子考试的苏洵,同进进士的苏轼、苏辙和曾巩。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次考试里还藏了九位未来的丞相,他们便是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惠卿、章惇、王韶和林希。

其中张载是理学创始人,程颢则是洛学代表人物,可谓是星光灿烂。

而在那场大佬云集的年代里,曾巩成为了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存在,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颇为满意,尤其是他拜师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结友范仲淹。

让他最为满意的一段时光,当然应该是推行王安石变法。

那时候,曾巩平反冤案,救济灾民,兴办学堂,整顿吏治,让百姓过上了更为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便是曾巩一心进入仕途的初衷,报效国家,为国为民。

同样,这也是他那一代大多数人的最终梦想,虽然大多数人被中途叫停,惨遭伤害,但至少有人尝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