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千年龙虎榜”看古代科举考试

发布时间:2025-06-20 07:28  浏览量:1

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创立,到清光绪二十一年被正式废除,大约经历了1300年左右。而在封建时代,它的确是相对公平的寒门出贵子的途径,也为统治阶级遴选出了不计其数的贤能之士。众多青史留名的人物,大多凭科举之路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

隋炀帝时期科举设立进士科,开始以文章才华取仕。唐代,发展出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科,而“进士科”成为学子们最向往的“龙门”。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开启“特奏名恩科”,笼络多次落第的才子,而考试频率也从唐代的一年一考变为三年一考,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确立。

2、龙虎荟聚:一场空前的科举盛事

时间来到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春,开封城内迎来了本年度重要的活动——科举考试。由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为副考官。朝廷上下都期待这次考试能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

宋仁宗(1010-1063)

此时文坛积弊已深:“西昆体”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太学体”险怪奇涩、诋讪流俗。欧阳修决心借此机会扭转文风,倡导“文以载道”的古文。

本次考试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出自《尚书》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阅卷中,梅尧臣发现一份见解非凡的考卷:“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读后大为惊叹,疑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拆封后才发现——作者竟是20岁的四川考生苏轼苏子瞻

欧阳修(1007-1072)

文学大家:苏轼、苏辙、曾巩(均为“唐宋八大家”)理学宗师:张载(关学创始人)、程颢(洛学奠基人)政坛巨头:章惇(后任宰相)、吕惠卿(王安石变法干将)、曾布(官至宰相)

苏轼(1037年—1101年)

这场群星璀璨的考试中,除了苏轼与曾巩的名次事件外,相关人物的命运也都互相纠结在一起。

苏轼的光芒几乎掩盖了真正的状元——章衡。这位来自福建浦城的才子,在殿试作《民监赋》时以“运启元圣,天临兆民”开篇,深得宋仁宗赏识,力压大热门林希夺得魁首,章衡虽然在名气上不如苏轼苏辙等人大,但在政治建树和才能确能对得起状元的名号,包括苏轼后来知州杭州时治理西湖,也是源于章衡的建议,其才能可见一斑;

章衡(1025-1099年)

章衡的叔叔章惇同场应试,章惇是个狠人,耻于名次低于侄子,竟拒授官职。两年后他重新参考,高中甲科第五名,终成一代权相,而章惇在起初和苏轼的关系很好,都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过于激进,包括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章惇也上书皇帝求情。但后来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特别是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苏轼等旧党人物,与章惇此时就结下了梁子,后来宋哲宗亲政,章惇拜相,非常残酷的对苏轼等旧党人物进行迫害,将苏轼一贬再贬,一直到海南岛(儋州),最终自己失势遗憾病逝;

章惇(1035-1106)

张载在赴考之际,于相国寺开坛讲授《易经》。邂逅表侄程颢、程颐后,不禁喟然长叹:“吾不如二程。”遂撤去讲席,罢止讲学。这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直至38岁才科举登第,留下了震古烁今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1020年—1077年)

嘉祐二年的科举还见证了曾巩家族的辉煌:39岁的曾巩与弟弟曾布、曾牟及堂弟曾阜四人同榜及第,“南丰七曾”的佳话由此开启。

曾巩(1019-1083)

考试结束后,落第的“太学体”考生围攻欧阳修,甚至向其家中投送《祭欧阳修文》进行诅咒。这场风波恰恰证明:欧阳修成功撼动了浮华文风的根基,为北宋文坛注入刚健质朴的新风。

千年之后,当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仍在传唱,当张载的“横渠四句”仍被引用,我们突然明白:嘉祐二年那场考试真正塑造的岂止几位文化偶像,更是精雕细琢挖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

欧阳修在阅卷时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这句谦辞竟成历史隐喻——他为大宋放出的何止一个苏轼,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新时代

科举虽已湮灭,但嘉祐二年那张“龙虎榜”的文化血脉,仍在高考作文的笔尖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