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撑不下去时,试试曾国藩的“笨办法”
发布时间:2025-09-19 16:40 浏览量:1
谁还没经历过几个难熬的时刻呢?
工作不顺、生活压力、感情挫折、身体出问题……随便哪一个,都可能让人心态崩掉。
这时候总盼着有人能拉自己一把,但往往最后发现,能真正救你的,还是自己。
曾国藩有句话我特别认同:“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他从一个普通读书人变成晚清重臣,不是靠天赋,而是靠一股“静得下”的劲儿。
低谷的时候,他不抱怨、不诉苦,就安安静静把该做的事一样样做好。
所谓静能生慧,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现在正迷茫、焦虑,不妨看看他的故事。
01
没人看好你时,埋头积累,等待破土
曾国藩起点其实不高。
他家在湖南乡下,几百年没出过秀才,他自己也“笨”得出名。
考秀才连考六次都没中,第六次还被考官点名批评,说文章太差,当成反面例子贴出来公示。
那时候,乡里人都在背后笑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最扎心的是,有一次他在家背书,背到半夜还背不下来。
躲在他家房梁上的小偷都会背了,气得跳下来骂他:“你这么笨,读什么书?!”说完扬长而去。
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崩溃放弃了。
但曾国藩偏不。
他把自己关进书房,跟自己较劲:上一句没搞懂,绝不读下一句;这一本没吃透,绝不换下一本。
他把考官的评语和优秀考卷都抄下来,一句一句对比,找自己的问题。
终于,第七次考试,他考上了。
虽然名次靠后,但从那之后,他就像开了挂。
中秀才后一年,他中了举人;再过四年,考进翰林院——成了曾家第一个翰林。
真正的成长,其实都是默默发生的。
没人关注的时候,正是你扎根的最好时机。
沉下心来学东西、长本事,时间不会亏待你。
02
觉得自己太普通?就用勤奋补短板
一进翰林院,曾国藩就傻眼了。
这里全是牛人:有的是世家才子,出口成章;有的是天赋型选手,比如左宗棠,轻轻松松就能考中举人。
曾国藩第一次去参加诗文会,写的诗被大家私下吐槽“土里土气”。
他知道自己天赋一般,但没辩解,也没自卑,只在日记里写:“能力不够,勤奋来凑。”
然后,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日课”:
天不亮就起床练字,早饭后读《易经》,中午静坐反思,晚上读历史写笔记,不到二更不睡觉。
这套日程,雷打不动。
哪怕生病发烧,裹着被子也要把书读完;哪怕有饭局应酬,第二天也一定补上。
就靠着这种“笨功夫”,三年后,他不仅诗文大进,还在官场上实现了“十年连跃十级”。
要知道,在清朝,普通官员五年能升一级就不错了。
曾国藩后来教育孩子说:“我没什么天才,全靠一个‘勤’字。”
你发现没,这个世界其实挺公平的。
天赋不够,还能靠努力拼一把。
肯下苦功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03
越是焦虑,越要专注具体的事
曾国藩也不是没失败过。
43岁时他在湖南练湘军,刚开始处处碰壁:地方官不配合、绿营兵看不起,甚至还有人动手打他的兵。
最惨的是靖港一战,湘军惨败,船被烧光,兵死了一半。
他羞愧得跳江自杀,幸好被部下救了起来。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万念俱灰,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但第二天一早,他还是爬了起来。
坐下来一字一字写总结,分析失败原因:指挥出错、地形不熟、训练不够……
然后他带着将领重新去靖港勘察地形,记下哪里能扎营、哪里可埋伏。
后来他被撤职回乡,整整两年被朝廷晾在一边,受尽嘲笑。
他却关起门来重读《道德经》,反思自己性格太倔、不会做人。
再次出山时,他像变了一个人。
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专注怎么打胜仗。
缺粮,他就一趟趟去求地方官;士兵逃跑,他不罚,反而写信给家属劝归。
最后,他带着湘军拿下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哪怕再难,他也没放弃两个习惯:读书和写日记。
第二天要打仗,头天晚上他还点灯看书;临终前四天,手抖得写不了字,还让儿子代笔记录。
很多人说,低谷时最怕“想得多、做得少”。
与其胡思乱想,不如找一件具体的事,扎进去做。
做着做着,路就出来了。
▽
有句话我一直记得: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日子,付出了很多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我们把它叫作——扎根。”
你可能也被冷落过、否定过、背叛过。
但别慌,也别到处诉苦。
静下来,做你该做的事。
扛住压力,熬过孤独,那些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终会变成你向上的路。
愿你我在每一个难熬的时刻,都能静心深耕、默默蓄力。
然后等风来,等花开,等好运如期而至。
- 上一篇:唐伯虎与四大美人图
- 下一篇:天津日报《学习周刊》刊文:谦以持己 厚植“众善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