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顶级数学家张益唐加盟后,中山大学能否再创华南数学高峰?

发布时间:2025-09-16 20:06  浏览量:1

世界顶级数学家、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张益唐,最终拒绝了母校北大等国内一流数学研究机构的邀请,加盟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学研究的新力量。

张益唐可以算是大器晚成。他经过四十年默默研究,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一举跻身世界级数学家之列。如今,他返回国内,最终选择中山大学作为落脚点,既是他对中山大学的信心,同时也彰显了中大、乃至大湾区数学的实力与发展潜力

作为国内一流大学,中山大学向来以理学、医学等基础学科和研究见长,其数学学科在国内算不上顶尖水平,在学科评估中仅为A-,也算差强人意。或许有了张益唐的加入,中大数学能走上更高台阶。

中山大学标志性校门

一百年前,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在珠江边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后来发展成为今天鼎鼎大名的中山大学。创校之初,数学天文系随之设立,既是中山大学最早开设的院系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最早创办的几个现代数学系之一。

初创时期,中大数学学科就人才济济,学校聘任了何衍璿、黄际遇、刘俊贤、胡金昌等一批在欧美名校学成归来的数学才子担任教授。

何衍璿(左)、黄际遇(中)、胡金昌教授

这些数学家的汇聚,推动了中大现代数学教育体系的初创和建设,他们在此著书立说、传业解惑,使早期中大成为华南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李国平、邹仪新、李华宗、陆启铿等后来在国内外数学界极具影响的杰出人才。

建国之后,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大保留了文理学院,并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原岭南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姜立夫继续留在中大任教,并担任中大筹备委员会委员和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

姜立夫教授与历史系陈寅恪教授,是当时中大仅有的两位一级教授。直到1978年逝世前,姜立夫在中大任教26年,一直担任几何教研室主任,亲授微分几何等专业课程。

姜立夫教授在中大上课

除了姜立夫之外,中大还有胡金昌、郑曾同、许淞庆、梁之舜等著名教授,在他们的引领下,中大数学学科逐渐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和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概率统计与微分方程,尤其是常微分方程,成为20世纪中期中大数学系最突出的研究方向,享誉全国,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陆启铿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等,都是中大数学在此阶段培养的杰出校友代表。

中大的基础数学在1988年就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一级博士授权资格。在2017年国家“双一流”工程中,中大的数学学科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也为中大数学走向世界增添了重要驱动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更是独特性的。为了建设数学学科,响应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中大在广州本部、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乃至香港高等研究院均布局了数学学科,足见其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中大数学学院依然位于广州校区南校园,也就是康乐园内,下设数学系、统计科学系、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等3个系,创设了数学研究所、计算科学实验室(广东省重点)、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华南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

数学学院(珠海)成立于2015年,与本部的数学学院将形成错位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格局。珠海的数学学科则重点发展基础数学,做大做强应用数学,既为中大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学科发展提供支持;

中大深圳校区的理学院同样设置了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与交叉学科等方向;

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是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的第一个综合性研究院,布局了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领域,数学学科赫然在列。而张益唐任职的正是中大的香港高研院。

中大数学学院

如此全面而深入地布局数学学科,放眼国内高校也不多见,长期的研究也使得中大在数学学科建设上不断走上更高台阶:

· 中大的基础数学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点,数学学科则是广东省重点一级学科点;

·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大数学获评A-,据称在第五轮评估中获得显著提升;

· 成功如选“双一流”,并且是真正拥有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而不是“门面上”入选;

· 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施强基计划、教育部“101”计划……

这些“战绩”,已经囊括了国内数学学科建设的主要项目,是中大数学学科真实水平的体现。中大也凭借在数学学科突出的优势,成为国家级平台——粤港澳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

今天的中大,依然坚持开展数学领域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平台,用一流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大本部校门

刚刚加入中大的张益唐,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数学家。他曾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就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来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不仅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同时在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能让张益唐拒绝国内其他高校的橄榄枝,选择中大,足以说明中大数学的强劲实力和发展空间。中大有深厚的理学积淀,自由而活跃的学术氛围,加上大湾区特有的创新环境,凝聚成数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加入中大香港高研院后,张益唐必定能成为推动中大数学学科发展的又一重量级学科带头人。

张益唐(右)与中大校长高松

当然,中大的数学领军人物不止张益唐一位。

朱熹平教授是中大自主培养的数学领军人物,担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他是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他领导的基础数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长期从事几何分析与几何热流研究,解决了Greene-伍鸿熙-丘成桐猜测及全纯函数维数估计的丘成桐猜测,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陈省身奖、世界华裔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银奖等重量级大奖。

此外,中大的陈兵龙教授、周天寿教授、胡建勋等名师,都是当今数学界颇具名气和实力的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朱熹平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除了朱熹平、陈兵龙等中大自主培养,毕业后留在中大任教的数学家之外,中大还培养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寿武,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杨彤教授等在誉满全球的数学家。

这些从中大走出来的数学家,在几何分析、辛几何、调和分析等前沿数学领域各展所能,在国际顶尖基础数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多个重大成果在前沿技术中得到应用。

有了张益唐教授的加盟,相信中大数学能如虎添翼,在不久的将来成就华南地区数学新的高峰。而大湾区技术发达、产业完备、科创活跃,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必定能为中大数学创造更广阔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