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记忆永存|大理抗战记忆碎片
发布时间:2025-09-18 21:41 浏览量:1
今天是9月18日。
93年前的今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自此开启长达14年的浴血抗战。
93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这一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拾起一片片血与火铸成的记忆碎片,拼出一幅属于大理、属于云南、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壮阔图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偏居西南的大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一跃成为支撑滇西抗战的大本营、大后方、生命线枢纽。
从这里出发,滇缅公路蜿蜒向西,驼峰航线穿越雪山,十万青年远征报国,白族儿女血洒疆场……
自2025年8月起,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编纂的珍贵史料《大理抗战》,连续推出多期报道。我们俯身贴近历史的脉络,触摸那些有温度、有血肉、有回响的记忆现场——
一所大学与一座小镇的七年相守。喜洲人民腾房让庙,华大师生播撒文明,在战火中守护文化火种。
从苍洱少年到东北抗联总指挥,他是白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旗帜。
一条用血肉筑就的公路,300公里大理段,每公里倒下3人。它是抗战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被誉为“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线”。
日军轰炸400余次,炸死民工14600人。祥云人民用生命抢修,“炸不毁的机场”成为驼峰航线最坚韧的中转站。
22岁的莫尼中尉为保护祥云百姓,放弃跳伞,血洒长空。中美军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至今仍在延续。
白族战士用母语传递军情,成为日寇无法破译的“风语者”。语言,也成为战场上的武器。
云南第一位中共党员,从北大才子到东北烈士。他以笔为枪,血沃中华,用生命诠释信仰。
这些碎片,来自尘封的档案、老兵的口述、遗址的沉默、家书的叮咛。它们曾被荒草掩埋,被岁月遗忘,但从未失去重量。我们拾起它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
铭记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岁月;
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
传承那种坚韧不屈、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
守护那份属于大理、属于中国的共同记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93年过去了
硝烟已散,山河重光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因何而战,为谁而牺牲
但记忆永不落幕
愿你我共同守护这段历史
将其转化为建设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致敬先烈,吾辈自强!
- 上一篇:迎顶级数学家张益唐加盟后,中山大学能否再创华南数学高峰?
- 下一篇:相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