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5-09-17 05:45  浏览量:1

山西太原,人杰地灵。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后来名震诗坛的王之涣在此出生。祖上世代为官,家学渊源,少年时的之涣便显露出过人天赋。

"七岁属文,十岁赋诗"——乡邻们惊叹这位神童的才思。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十五岁时便能精准点评当朝名家文章,"每有指摘,皆中肯綮",俨然一副少年评论家的派头。

然而天才往往疏狂。年轻的之涣不屑于按部就班参加科考,仗着家底殷实,整日与豪侠子弟纵酒畅游,击剑悲歌。直到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才幡然醒悟,开始潜心攻读。

开元初年,之涣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这个九品小官任上,他遇到了人生知己——县令李涤。李涤欣赏之涣的才华,竟将十八岁的三女儿许配给这位三十余岁的诗人。

这段"才子配佳人"的佳话背后,藏着之涣的仕途失意。他为人刚直,"不屑趋奉",在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同僚们忙着钻营升迁,之涣却常在公务之余,与文友登高赋诗,畅饮抒怀。

终于因"被人诬构",之涣愤而辞官。此后十余年,他漫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这段看似落魄的岁月,反而成就了他最辉煌的诗篇。

开元年间某个冬日,长安旗亭酒楼。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这两位诗坛好友围炉饮酒。

忽见十数位宫廷乐官登楼宴饮。三位诗人悄悄退至角落,静观其变。

只见四位妙龄歌伎登场,开始演唱当时最流行的诗作。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别董大》相继被唱响,二人得意地在墙上画下记号。

唯独之涣的诗无人演唱。他指着最美丽的一位歌伎,自信地说道:"若此子所唱非我诗,吾终身不敢与诸君争衡矣!"

果然,那位头牌歌伎朱唇轻启,一曲《凉州词》响彻酒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大笑举杯,三位诗人痛饮醉归。这段"旗亭画壁"的佳话,从此流传千古。

之涣现存诗作仅六首,却篇篇经典。除了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他的《登鹳雀楼》更是启蒙了无数孩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二十字的短诗,不仅描绘了河东壮景,更蕴含了人生哲理。清代诗评家赞其"十字皆景,而气象万千","有尺幅万里之势"。

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坛上,之涣以质取胜。他的边塞诗雄浑苍凉,山水诗意境开阔,虽数量不多,却稳居盛唐名家之列。

天宝元年(742年),之涣病逝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亲友将他安葬在洛阳北原,这位一生漂泊的诗人终于得以长眠。

令人唏嘘的是,之涣的诗名虽盛,生平却几近湮没。直到近代在洛阳出土其墓志,世人才得以窥见这位"诗坛隐士"的真实人生。

如今,他的《登鹳雀楼》被刻在鹳雀楼上,《凉州词》镌于玉门关前。那些他曾经吟咏过的山河,最终成为了纪念他的永恒丰碑。

王之涣生平简表

时间事件688年生于太原708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721年任冀州衡水主簿723年辞官漫游742年病逝于官舍

千年过去了,当我们吟诵"黄河远上白云间"时,那个在旗亭酒楼纵酒长歌的诗人,仿佛从未走远。诗在,人就在——这或许是一个诗人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