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仅存世六首诗,却启发李白、被李清照借鉴,这是为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5-08-10 04:59 浏览量:1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担任过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官。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仅存世六首诗,却启发李白、被李清照借鉴,这是为什么呢?
唐朝时期,太原王氏是非常显赫的世家大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望”。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就出生于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分支,他是兄弟四人中老小。
作为官宦之家的孩子,王之涣自幼就聪明颖悟,喜欢读书,十几岁时就已精通经籍、善作诗文。但他不属于应试性选手,参加科举屡试不第。直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39岁的王之涣才以“门子调补”的方式,由普通的衙役获得了冀州衡水县主簿的官职,也就是掌管文书的小官。
听到王之涣转正定级的好消息后,高适、王昌龄等一帮子好友纷纷前来祝贺。王之涣好酒好肉盛情款待,在送别他们的时候,王之涣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写下一首清新别致的送别词: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长堤之下,绿悠悠的溪水汇入漳河,一起慢慢地流走。船家大声催促着行人,赶紧上船,船要开了。王之涣却在劝阻好友,不要听他的催促,我担心这桃花溪太浅了,恐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在这首诗里,王之涣以清丽明快的景色,反衬难分难舍的离愁,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桃溪浅处不胜舟”,将无影无形的离愁赋予了可以看见的重量,真是匠心独运啊。
400多年之后,北宋一代才女李清照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里,有一个写愁的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否借鉴了王之涣的这一句呢?
在衡水县期间,县令李涤非常赏识王之涣,他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王之涣,由此王之涣过上了一段举案齐眉的幸福日子。后来,王之涣遭到别人的诬陷诽谤,为了不连累岳父,王之涣愤然辞官而去,回到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老家,开始了长达15年的居家和漫游生活。
在都城长安的东门,王之涣按照习俗折下柳枝,送别了一位好友,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诗:
《送别》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东门之外,一株株杨柳在春风中婀娜多姿,沿着青青的护城河两岸依次排列。近期的柳枝攀折起来有一些困难,应该是在此地离别的人儿太多了吧。
春意盎然之时,杨柳依依之地,王之涣只字不提离愁,却转向了杨柳,连柳枝都快被折光了,可见离人之多,离愁之苦。
比王之涣晚些时候的大诗人李白,在金陵的劳劳亭送别友人时,也写下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知道人们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促柳条发青。在这首诗里,李白是否受到王之涣的启发呢?
鹳鹊楼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北周权臣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而建的一座戍楼。 该楼位于黄河的东岸之上,登上楼顶远眺,黄河奔腾,白云缭绕,视野极为开阔。因有嘴尖腿长、羽毛灰白的鹳鹊栖息于楼上,故名为鹳鹊楼。
鹳雀楼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楼”,回到运城老家的王之涣岂能不来看看?看了之后岂能不写下一首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就不必过多解释了,太有名了,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妇孺皆晓。鹳雀楼成就了王之涣的诗名,王之涣升格了鹳雀楼的楼名。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奋发进取、昂扬向上。
畅当,一位比王之涣小一些的山西才子,他是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市)人,作为鹳雀楼的当地人,他可不想让王之涣的诗专美于前。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畅当也写出一首同名的五言绝句,来与王之涣一较高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平心而论,畅当的这首诗意境壮阔、情怀高远,也是一首上乘之作,清朝学者沈德潜评论此诗“不减王之涣作”,但人们还是记住了王之涣,而忽略了畅当。畅当只能低声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啊!”
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的秋天,王之涣远游到蓟门(今天津蓟州区)。在那里他又遇到了老朋友高适,高适正准备北上燕赵,寻找投笔从戎的机会。“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两个老友见面,分外高兴,他们把酒言欢,畅叙幽情。
九月九日,重阳节,离别的时间还是来了,高适要继续北上了。在送别好友时,王之涣写下了一首苍凉忧伤的送别诗: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秋天,蓟地的庭院一派凄凉萧瑟景象,熟人故交本来就稀少,应该到哪里去登高望远,并且送老朋友归去呢?今日,我们还可以暂时一起畅饮香醇的菊花酒,明天,我们也许就像这断蓬一样,各自漂泊了。
重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阖家团聚,一起祭祖拜神、登高祈福、饮菊花酒。在这相聚的节日,却要送别高适,王之涣内心的凄苦之情可想而知了。
或许是由于高适的劝导,或许是出自自己的打算,王之涣也有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念头,他将眼光转向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边塞,那里有王之涣所向往的的诗和远方。他沿着河西走廊,经武威、过张掖、抵酒泉、达敦煌,最终在玉门关停了下来。
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王之涣到底经历了什么,由于没有史书记载,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王之涣肯定写出了许多的边塞诗,否则也不会跻身于“四大边塞诗人”之列了。只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二首《凉州词》,不过这已经足够了,这足以让他在盛唐的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让他在我国的诗歌史上留下英名。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远望,黄河奔腾远去,好像是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之间,在那连绵起伏的高山之中,玉门关这一座孤城出现在面前,将士们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的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这一带是春风所吹不到的啊。
诗的前两句气象开阔、境界苍茫,为我们描绘了西北边塞荒凉壮阔的异域风光。后两句抒写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何须怨”三个字用得极妙,将士们深知卫国戍边的责任重大,即使有一丝思乡幽怨,说出来有何益?怨了有何用?
全诗苍凉却不消沉,悲壮却更慷慨激昂,形象地展现了盛唐时期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一书里高度评价此诗:“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在西北边塞期间,王之涣听到了一个传闻:有一个突厥首领,名为小杀,他率部投靠了大唐,并且乞求唐玄宗收为义子,唐玄宗很大度的同意了。小杀得寸进尺,又提出想娶公主为妻,唐玄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只是赐给了小杀丰厚的礼物。小杀就问唐朝使者袁振被拒绝的原因,袁振回答道:“可汗既然已经是大唐皇帝的儿子,岂能再娶皇帝的女儿?父子之间怎么能当亲家?”
国家强盛了,终于不必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了,王之涣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兴奋,他提笔写出了一首有着纪实风格的边塞诗:
《凉州词》二首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乞求和亲,他向北看到了自己的拂云堆神祠,这是他杀马登台祭祀后,兴兵犯唐的出发地,回想起昔日他曾经多次发兵,突厥首领顿感踌躇满志。但现在不同了,当朝天子英明神武,坚持不与突厥和亲,突厥首领的和亲之旅只能是无功而返。
西北边塞之行结束后,王之涣回到了长安。这年冬天,一个小雪纷飞的日子,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这两个铁哥们一起到酒楼喝酒聊天。过一会儿,梨园班子推出四个年轻漂亮的歌女,准备演唱当时最著名的曲子。
三人灵机一动,就做了一个约定,这四个歌女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最优秀。
第一个歌女出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高兴地在墙上划了一道杠。紧接着第二个歌女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高适也兴高采烈地在墙上划了一道杠,第三个歌女出来后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昌龄洋洋得意地看了一眼王之涣,大声说道:“我已经两首了。”
王之涣真的有点着急了,他不屑地说道:“这三个歌女都不出名,唱的也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的歌曲”,他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那一个说道:“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那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我的诗,你们就拜倒于我面前,尊我为师好了。”
不出所料,那个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这就是人们喜闻乐道的“旗亭画壁”典故的由来。
过了十五年的逍遥自在日子之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王之涣重新入仕,担任文安郡文安县的县尉(掌管治安捕盗之事)一职。不久,王之涣身染重病,在官舍去世,享年55岁。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五月,王之涣的儿子们将他葬于洛阳北原,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靳能亲自为王之涣撰写了墓志铭。
靳能在墓志铭中盛赞王之涣的人品:“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称赞他的诗歌:“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王之涣的一生不像贺知章那么长寿,也不像王勃那样短暂,他为我们留下的虽然只有六首诗,但每一首都是精品之作,他启发了李白、被李清照借鉴,展现了盛世大唐的时代风貌,这足以让王之涣永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