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风 | 唐代“公务员”的传奇一生

发布时间:2025-07-29 05:56  浏览量:1

“濯锦风”第一百零四期,以“六廉”之首的“廉善”为切入点,从唐代名臣、边塞诗人高适在蜀为官经历以及所写诗文背后,探寻并解读那份蕴含的爱民之心。

何为“六廉”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六廉”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天官冢宰》,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关于“廉”的系统性论说,是“廉”这一概念由个人道德修养上升为官员从政行为准则、由伦理范畴向政治范畴嬗变的标志。其核心含义是在以“廉”作为为官前提的基础上,又以“善、能、敬、正、法、辨”六项标准评判官吏的治理能力。其中,“廉善”位于“六廉”之首,关注的是官员的道德精神层面。

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旧唐书·高适传

高适,字达夫,出自渤海高氏。《旧唐书》载高适“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的诗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均影响极大。其奏疏之文,同样因直刺大唐君臣腐败,为下层百姓和士卒发声,力透纸背。高适的政治能力、诗文贡献以及晚年治蜀的经历,一直是其传奇一生的重要篇章。

少壮坎懔 忧国忧民

高适祖上三辈,至高适时家道沦落,甚至乞讨仰食,深知底层百姓之苦的高适,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开元九年(721),22岁的高适初入长安,谋职未成,曾写下《古歌行》,表达了他希望唐玄宗珍惜民力、与民休息、维护和平的政治愿景。

开元二十年(732),高适投入信安郡王李祎幕下,任掌书记,目睹军队上层的腐败。其《蓟门五首》其二曰:“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令高适愤慨不已。开元二十六年(738),高适《燕歌行》诗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呼吁朝廷反思战争,体恤士卒。

天宝八年(749)夏,高适被授职封丘县尉(今河南省封丘县)。高适目睹政府和官吏欺压下层百姓,深感痛心。其《封丘县》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天宝十一年(752)秋,悲伤的高适还是辞官了。

高适少时贫寒,但他不甘沦落,心系弱者,所作歌诗,皆志在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从初入仕途到毅然辞官,这实际是廉善爱民之心使之。高适的诗文始终为执政以廉、执笔为民服务,这正是儒家君子对《诗经》“国风”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践行。

蜀中六年 诗文为民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八月,高适追随玄宗逃至成都,这是高适第一次入蜀,居留时间不足半年。乾元二年(759)五月,高适被拜任彭州刺史(彭州辖境在今四川彭州、都江堰),二次入蜀。他决心要治理彭州,解决好恶人争讼、赋税如山、吐蕃侵扰的现实问题。

乾元三年(760),高适由彭州刺史转任蜀州刺史。安禄山之乱后,东川破坏严重,西川也只有成都、彭、蜀、汉四州可供徭役,民生窘迫。为此,高适向唐肃宗上疏,要求朝廷缓解赋税和役使,并主张罢去东川节度,合剑南东、西两川为一道,以恢复民生国计,将兵力集中用来预防吐蕃。虽然高适的谏言未被采纳,但其为政宽简、以民为本、守护疆土的政治立场却至今令人深思。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副使段子璋反”。高适率州45兵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平定叛乱,斩杀段子璋。但主将崔光远不能约束部下,致使手下兵将“大掠东蜀”,肃宗罢免崔光远,任命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的《谢上剑南节度使表》,首先还是请求朝廷为百姓减负。

广德元年(763)秋,吐蕃来势凶猛,长安危急,高适抓紧时间练兵备战,果然“冬,十月,吐蕃寇泾州”。抵御吐蕃失利,高适被严武取代,广德二年(764)正月,高适还京。

高适前后历蜀中六年,其后虽然师出无功,但其远见和努力却不可磨灭。永泰元年(765),高适去世,终年66岁,赠礼部尚书,谥曰“忠”。其政治功业,留下“政存宽简,吏民便之”的美名。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在边塞征战的高适 图据“电影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

慰藉杜甫 他乡故知

诗圣杜甫与高适友谊始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的汶上之交,那时高适应制举不中,杜甫举进士未第。其后居梁宋、长安期间,二人时有唱和。

乾元二年(759),高适出任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浪到西川,依靠严武的帮助,建起了草堂,生活渐趋安定。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也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刺史,访问杜甫,杜甫也自成都赶去看望过高适。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云:“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可见,在杜甫心里,高适的才华无与伦比,二人友谊也更加亲密真诚。

广德元年(763),高适抵御吐蕃失利,深受打击。杜甫有《王命》《征夫》《西山三首》等诗表达支持。次年高适被召回京,杜甫作《奉寄高常侍》以别,对高适治蜀的成就评价很高,以为可比曹操、刘备之功业。他祝愿高适返京后继续做汉代直言敢谏的汲黯,且有机会做叱咤风云的战国廉颇。

杜甫之所以对高适始终予以支持和赞扬,不仅仅是出于私人情谊,更多的时候,高适诗歌中的哀慜民瘼、济世救国之志,应该是杜甫真正欣赏他、尊敬他的根本原因。

纵观高适的一生,无论是50岁之前的沉沦下僚,还是50岁之后的逐渐崛起,其关心民瘼的情怀,前后相续,一以贯之。他的政治功绩与文学成就均在历史上留有重要记录,影响深远,其生平表现也与儒家 “立德、立功、立言” 的 “三不朽” 精神境界及处世追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