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江西才子”,曾棨书法《天马赋》高清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9-16 21:00  浏览量:1

文◎赵磊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状元及第。在书法史上,曾棨的名声虽不显赫,但其作品《天马赋》却展现出不俗的艺术水准。

此作创作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春三月,为曾棨行书代表作。

曾棨出生于贫寒家庭,早年以砍柴、帮工为生,但其天性聪明,博闻强记,工于文辞,善于草书,人称“江西才子”。永乐二年,曾棨殿试第一,明成祖在其考卷上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冠天下,昭我文明”。

曾棨在朝中历任翰林修撰、侍讲学士,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入直文渊阁,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和太宗、仁宗两朝实录。曾棨才思敏捷,作文不起草稿,廷对两万言,一挥而就。

《天马赋》的创作正值曾棨艺术成熟期。永乐十二年春三月上巳日,曾棨书于啸云阁。这一时期,明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书法艺术也呈现出复兴之势。

《天马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对晋人书法的传承。魏晋书法气息醇厚,书写流畅自然,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这些特点在曾棨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从笔法上看,曾棨用笔巧妙,字形、笔画之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随性灵动,因势赋形。虽无太多连带之笔,但字势贯通,呈现出很强的连贯性。

明代书法前期主要以继承为主,缺乏明显创新。曾棨的书法格调高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明初书法对晋唐传统的坚持。其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在当时独步一时。

明代前期书法承袭宋元余绪,又追摹晋唐法度。曾棨作为永乐年间状元,其书风代表了当时馆阁体的审美倾向。馆阁体讲究端正典雅,但曾棨的书法在规范中又有个人特点。

曾棨的书法与同时期的解缙、胡广等人有相似之处,都属于富于个性的书风。但与后来兴起的吴门书派相比,曾棨的书风更加保守,更加注重传统法度的继承。

在明代书法史上,曾棨的地位并不突出。史书对其书法评价不高,但这可能与其状元的身份有关,人们更多关注其文学和政治成就,而忽视了其书法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