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刊丨寻桂桥儿沟
发布时间:2025-09-16 13:34 浏览量:2
我在鲁艺寻找到的广西抗战文化名人有朱光、陆地、苗延秀、华山和宁振邦等5位,他们使得鲁艺这所中国革命艺术殿堂里有了广西的身影。
桥儿沟是我的向往之地,因为那里的鲁艺与我的专业有关,那里的师生也有广西抗战文化人,与我的研究有关。它在延安城东北5公里的两山之间,南北走向。那里只有这一个抗战遗址点,要去寻访桂籍文人的足迹,也就成了专程拜谒。
鲁艺是中国革命的文艺摇篮,新中国的许多大家出自这所学校。
我去鲁艺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天空碧蓝,阳光灿烂。
鲁艺旧址大门旁有一块大石头,醒目地刻着毛泽东题写的校名“鲁迅艺术文学院”。这个校名是后来的,原名叫作“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把培养抗战的艺术干部当作刻不容缓的工作。中共中央为此委托了沙可夫、李伯钊和左明等文艺家负责筹建这所后来对中国现当代文艺产生深远影响的学院。
筹建组的秘书长叫朱光,是广西博白县松山乡茂山村人,能写会画,还能编剧、导演和演戏,毛泽东称他为“江南才子”。美国女作家威尔斯也说,“红军中有两个才子,一个是廖承志,另一个就是朱光”。他俩在长征时被张国焘迫害,却因为才华横溢而没有被杀,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到陕北后,在中央西北局的干涉下,他们被解除监禁,撤销处分,还恢复了党籍,并委以重任。朱光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科长。他在延安的高光时刻是1938年1月28日,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6周年,他和左明编剧并导演了话剧《血祭上海》。从这天起,他作为主角,和沙可夫、李伯钊、左明等人一起,连续演了10天,引起了轰动,成为耀眼的“苏区明星”,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关注和好评。所以,在1938年4月筹建鲁艺时,朱光自然是筹备组的一员。鲁艺成立后,朱光是院务委员会成员之一和秘书长,一直干到年底被调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和朱德总司令秘书而奔赴抗战前线为止。可见,朱光作为鲁艺创始人,为这所名校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艺的教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精美神圣的感觉。王建平 摄
鲁艺最抓人眼球的是那座高耸的天主教堂,屋顶的3座哥特式尖塔,两边高,中间低。第二层是罗马式的半圆拱窗,中间为3个,两边为2个,窗沿还有考究的多层边框。接下来是3个拱顶门,然后是有阶梯的石台。这座教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精美神圣的感觉。
教堂里面有个穹顶大厅,摆有靠背椅和条凳,两旁有半圆顶的连廊。大厅正面的石台被布置成会议主席台,背后是一大块墨绿色的布帘,却没有挡住墙上高处“仁慈圣母”的大字。主席台上的红色横幅用繁体字写着“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标。主席台背景居中的是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锤子和镰刀的党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大众利益的政党。党旗的左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画像,右边是列宁和斯大林画像,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性质。这样的布置不但显示出这里是主会场,还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引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政治内涵。
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与遵义会议同样重要的会议。它开会时间比较长,有一个多月;参会人员也比较多,仅是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就有17位,还有30余位中央各部门、各地区的领导干部。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开这个会议,很不容易,也很有意义。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作有关工作报告,邓小平等领导作专题发言。毛泽东又在11月5日和6日作结论讲话,这就是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会议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新阶段的任务,明确了战略规划,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加强了全党的团结。它的最大亮点是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这次会议留下了一张著名照片,那就是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坐在教堂前台阶的微笑合影。这幅非常接地气的照片传递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信息。
教堂西侧有一片小开阔地,边墙上镶着毛泽东为鲁艺题写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与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相似而不同,颇有内涵。比如,“刻苦”是要求文艺家刻苦学习,“虚心”要求文艺家虚心请教。开阔地有毛泽东在鲁艺讲话的雕像,基座上的字是“文艺为人民”,表明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目的。雕像前有一些木桩凳及条凳,当年师生们就是坐在这里听毛泽东讲话的。真实情景在《毛泽东给鲁艺师生作报告(1938年4月28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鲁艺刚成立,毛泽东就来作报告,为革命文艺指明方向。这和他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说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观点一脉相通。
教堂后是一排平房,左为戏剧系旧址,右为音乐系旧址。我走进去一看,才发现这里就是原来的个人祷告室。中间一条通道进去,两旁排列小房,半圆形的窗户采光很好,使房内温暖而明媚。我估计鲁艺的专业课应该是小班教学,否则这些小房间装不下那么多人。事实上,从历史照片看,无论哪个系,上大课大多在户外,学生们坐在地上听课。每间小房的墙上是戏剧系和音乐系的简介以及各届师生名单。我举起相机,对这些珍贵史料一一拍照,留存待用。比如,资料显示,这里每届的学制并不长,多为4个月,这和现在高校4年一届的学制完全不同。
戏剧系师生创作的代表作很有解读价值。例如,秧歌剧《兄妹开荒》是从本土民间秧歌艺术衍生出的新戏剧形态。又如,歌剧《白毛女》是鲁艺师生改革西方歌剧艺术,融汇中国元素,最后成就了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辉煌。还有,话剧《日出》在延安呈现出中国现代大都市的情景。欧阳予倩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梁红玉》曾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多次演出,此时也出现在延安,激起历史对现实的回声。鲁艺实验剧团的取名,则传递他们在实验中探索发展的积极态度。如此看来,鲁艺的艺术观念是开放包容,融汇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发展,既不拘泥于传统规矩,也不硬套外来形式,只要对人民文艺有利的,都采取拿来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胸怀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与创作智慧。
音乐系格局与戏剧系几乎一样。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一间小房里的窗前摆放着一架钢琴,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才知道,周恩来在看望鲁艺师生时,曾问过他们有什么要求。有人提出想要一架钢琴,周恩来记住了。1941年春,重庆有位爱国者给周恩来送了一架钢琴,周恩来便派人用汽车将钢琴拉到了延安送给鲁艺,从此陕北黄土高原上响起了钢琴演奏世界名曲的美妙之声。
在小房间的墙上有一张引人注目的照片:一个身穿花格裙子、头戴蝴蝶结的小姑娘在弹奏钢琴。这个年仅9岁的女孩就是音乐系最小的学员刘幼雪,她是鲁艺规定允许弹琴的4人之一,在当代曾担任中国歌剧院党委书记,妥妥的中国音乐事业的支柱骨干!
穿过戏剧系和音乐系旧址,我又进入了另一个庭院。路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菜地,散发出大生产的气息。前面是一排同样的房舍,左边是美术系旧址,右边是文学系旧址。我是学文学的,也教过文学课,自然重视文学系。鲁艺在创办5年后的1943年4月增加了文学系,所以校名就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我对它的专业必修课很感兴趣,它们有文学概论、中国新文学运动、民间文学研究、世界名著选读、文艺现状研究、应用文、新闻学、创作实习。这些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西合璧,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旧址前还有茅盾1940年讲授“市民文学概论”和周立波讲授“世界名著选读”的历史照片,真实反映老师站着讲、学员坐地听的鲁艺教学场景。
文学系旧址内墙上的师生名单深深地吸引着我。据我所知,广西有3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曾经在这里学习过,壮族青年是华山和陆地,侗族青年是苗延秀。我来鲁艺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从文学系师生名单中找到他们,然而反复寻找,却没有见到他们的名字,倍感失落!我正要离去,突然想起陆地的本名是陈克惠,曾用名陈寒梅;华山只是笔名,原名杨华宁;苗延秀真名伍延寿,改名为伍延秀。于是,我用他们的其他名字从头再找,终于找到了两位!
在文学系第二届名单中,我看到了“陈寒梅”,位于第12排第2个;在第六届名单中看到了在第7排第2个的“伍延秀”。第二届的时间是1938年7月至1938年11月,这说明陆地来鲁艺的时间比较早。第六届是1944年7月至1945年9月,可见苗延秀在各届学员中属于小师弟。但不管怎么说,广西抗战文化名人能够在中国革命文学艺术殿堂中榜上有名,足以让我骄傲与自豪!
陆地是广西扶绥县东门镇人。他在鲁艺创作的小说处女作《乡间》,得到何其芳和严文井两位老师的赞赏、推荐,并公开发表,迈出了文学道路上的第一步。他1942年在延安期刊《谷雨》发表《落伍者》时,首次使用笔名陆地,并一直延续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时任中国作协主席老舍的好评,“是无争的长篇小说优秀佳作”,在全国影响较大,他也成为在鲁艺开始文学跋涉的著名壮族作家。
苗延秀是广西龙胜平等镇平等村人。他在鲁艺得到了严文井、舒群等老师的指点,创作了侗族文学史上的第一篇革命短篇小说《红色的布包》,发表在1945年2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他1997年去世,中国作协在唁电中称他为“我国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一位代表作家”。
另外一位壮族作家华山并没有出现在文学系师生名单中,我觉得有点遗憾。华山的小说《鸡毛信》家喻户晓,令人难忘!
美术系旧址在文学系对面,建筑格局与其他各系一样。我有点不甘心,于是又往美术系师生名单上凑。结果,我眼睛一亮:在第一届师生名单中,我看到新班学员里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华山!而在第二届名单中,华山的名字再次出现!这使我恍然大悟:华山擅长木刻,在鲁艺读的是美术系,第一期“新班学员”的身份有点像预科,第二期才是正式的。这样看来,华山还是陆地的师兄。华山是广西龙州县龙州镇西街人,他从鲁艺毕业后还组织了鲁艺木刻工作团,东渡黄河,奔赴前线,后来以战地记者和作家身份闻名于世。
我还想找宁振邦,但4个系的名单中都没有他。生于广西陆川县沙坡镇白马村的宁振邦,1938年6月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分配到鲁艺担任机关党总支书记,负责学校的政治工作,属于行政人员,不在各系名单里也正常。可惜,他在1945年4月带病参加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二梯队的广西干部大队,途中因高烧不退、双脚浮肿而被迫留在当地休养,第二年竟因心脏病恶化而去世。
这样,我在鲁艺寻找到的广西抗战文化名人至少有朱光、陆地(陈寒梅)、苗延秀(伍延秀)、华山和宁振邦等5位。他们使得鲁艺这所中国革命艺术殿堂里有了广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