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着脚镣走完长征,解放后毛主席怒说:难道不怕我把你忘了?

发布时间:2025-08-02 02:26  浏览量:1

1949年9月,秋风送爽,北京中南海内一派繁忙景象。新中国成立在即,百废待兴。朱光,一位从革命战火中走来的老兵,接到调令前往广州工作。途经北京,他先拜访了老上级朱德元帅,畅谈往事。随后,他来到中南海拜见毛泽东主席。见面时,毛泽东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同志怎么回事?先去看朱老总,不来看我,难道不怕我把你忘了?”这句话看似责怪,实则透露出深厚的革命情谊。朱光微笑回应,气氛轻松,两人随即聊起旧事。

这次会面并非普通寒暄。毛泽东提到,朱光多年前借走的部分书籍,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李尔王》,仍存放在他的书架上。朱光则回忆起延安时期与毛泽东交换书籍的往事,感慨革命岁月中的点滴。临别时,毛泽东赠送朱光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并在扉页题字“赠予江南才子”,既是对朱光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革命贡献的认可。这套书成为两人情谊的见证。

朱光与毛泽东的交情并非一日之功。早在延安时期,两人因共同的文学爱好结缘,多次交流诗词、戏剧和书法。朱光的多才多艺和革命热情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45年,朱光创作并主演的话剧《血祭上海》在延安上演,毛泽东观后赞不绝口,亲自提议他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这次解放后的会面,既是老友重逢,也是对革命岁月中那段书友情谊的延续。

这段情谊的背后,隐藏着朱光怎样的人生轨迹?为何他能与毛泽东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

1906年11月,朱光出生于广西博白县松旺镇茂山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作为朱熹的后裔,他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7岁丧母,11岁丧父,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求知欲。在亲戚接济下,他进入当地私立高等小学就读,师从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1925年,19岁的朱光考入博白县立初级中学,接触到进步思想,对列宁等革命导师心生崇敬。他用粉笔绘制了一幅列宁肖像,贴在学校墙上,成为当地第一幅革命领袖画像,引发轰动。

1927年,朱光考入广州国民大学,继续投身革命活动。同年12月,他参与了由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负责设计起义军标志——鲜红的领带。这些领带成为起义军的象征,彰显了革命的热血精神。起义失败后,朱光辗转香港,1928年抵达上海,寻找党组织。在上海,他化名“老李”,进入上海艺术大学,以学生身份掩护地下工作。他加入创造社,与郭沫若等人从事文学活动,还参与创立戏剧美术界左翼作家联盟,组织“上海艺术剧社”,通过话剧宣传革命理念。

1930年,朱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艺术才华在地下工作中大放异彩。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朱光受命设计中央苏区货币的雕版。他研究印刷技术,设计出带有防伪标识的货币图案,为苏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这些经历让他成为革命宣传的得力干将,但也为他日后的磨难埋下伏笔。才华横溢的朱光,即将迎来革命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1931年11月,朱光奉命离开上海,进入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他利用艺术专长,组建红军第一个文工团,创作宣传画和标语,鼓舞士气。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指挥下,第四次反围剿失利,鄂豫皖苏区失陷,部队被迫西转移战。同年12月10日,红四方面军在陕西城固县小河口村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总结失败原因。

会上,朱光直言不讳,批评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和“家长制”作风。他提出,作战计划应由集体讨论决定,而非一人独断。他的犀利言辞得到不少干部支持,但彻底激怒了张国焘。表面上,张国焘接受批评,同意成立军委会并创建川陕新苏区。然而,1933年初,川陕苏区稳定后,张国焘借“肃反”之名展开报复。朱光被诬陷为“右派”和“罗章龙分子”,遭到逮捕,党籍被错误开除。

在狱中,朱光遭受严刑拷打,被迫写“自首书”,但他始终未屈服。关押期间,他仍被要求从事印刷和宣传工作。他亲手创办《红军》报,设计川陕苏区货币图案,与同样被关押的廖承志合作书写标语。这些标语至今保存在川陕苏区遗址,成为红色历史的见证。尽管身陷囹圄,朱光从未放弃革命信念。他与廖承志成为狱中好友,相互鼓励,共同坚持。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放弃川陕苏区,踏上长征之路。朱光作为“囚犯”,被戴上手铐脚镣,随军出发。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红军将士历经雪山草地、敌军追击,付出巨大牺牲。朱光以“囚犯”身份,背负沉重油印工具,戴着脚镣,艰难行军。长征路上,他翻越雪山,跋涉草地,面对饥寒交迫和敌机轰炸,始终未掉队。他的双脚因脚镣磨出血痕,但他咬牙坚持,用行动证明对革命的忠诚。

尽管身处逆境,朱光未停止贡献。他利用休息时间,绘制马克思、列宁肖像,分发给战士,激励斗志。他创作革命歌曲,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在队伍中传唱,鼓舞士气。行军途中,他还为受伤战士分享食物,展现了高尚品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受到批判,朱光得以平反,恢复党籍。

到达延安后,朱光充分发挥艺术才能。1937年,他领导中国文艺协会戏剧组,创作并主演话剧《炭矿夫》,与廖承志同台演出。随后,他编导《血祭上海》,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该剧连演十天,轰动边区,毛泽东观后高度评价,提议成立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朱光担任秘书长,兼任马列学院教员,讲授党史课程,为培养革命干部作出贡献。

在延安,朱光与毛泽东的书友情谊逐渐加深。1937年秋,一位青年作家献给毛泽东莎士比亚名著和书法碑帖。朱光半开玩笑地“抢”走《奥赛罗》和《李尔王》,与毛泽东一人一半阅读,互换心得。两人常讨论诗词、书法,朱光还为毛泽东抄录古籍,深受赏识。毛泽东戏称他为“江南才子”,这一绰号在党内广为流传。

抗战期间,朱光担任朱德秘书,参与百团大战等战役,负责政治宣传。解放战争中,他历任东北局城工部秘书长、长春市委书记,为东北解放区建设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担任广州市副市长,主持文化工作。他制定新中国第一套印刷标准,参与创办中国印刷博物馆,编纂《中国印刷史》,为文化事业留下宝贵遗产。2001年,朱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