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我主动选择了“低电量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15 16:38 浏览量:1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一过35,精力就像手机电量,肉眼可见往下掉。
年轻时候熬个夜,睡一觉就满血复活。现在?少睡一小时,缓三天。
工作、家庭、社交、健康……一堆事等着处理,可我们自己,反倒越来越容易累。
所以这几年,我悄悄给自己切换成了“低电量模式”——不是躺平,是更聪明地活。
01
降低物欲,清净自在
《道德经》里早就提醒过:颜色太多眼会花,声音太杂耳会乱,味道太重舌会麻。
欲望这东西,越喂越饿。
我有个前同事,特别讲究“品质生活”。咖啡必喝手冲,衣服只穿限量,旅行非北欧不去。
一开始我也羡慕,后来才知道:她打三份工还信用卡,每天只睡四个半小时。
这哪是生活,这是拼命啊。
反观身边一些活得舒心的朋友,反而东西不多、节奏不快。
家里整洁,关系简单,有空看书、散步、陪家人。
他们不是没钱,而是明白了:真正的品质,不在于你买了什么,而在于你放下了什么。
就像钱钟书先生,家里除了书没别的摆设,他却比谁都富足。
中年人的快乐,从“知足”开始。
02
低调做人,轻松自在
年轻时候总想让人看见自己,35岁以后,更想让自己看清世界。
明朝有个才子叫沈砚之,能写会道,才华横溢。可他走到哪儿都爱显摆,讲话压人一头,结果谁也不愿意带他玩儿。
最后别说功名,连个工作都找不着。
年纪大了才懂:有时候你不争,反而什么都有了。
《天道》里的丁元英就是这样。从国外回来,窝在小城里听音乐、喝茶、想事情。不混圈子,不辩对错,不刷存在感。
看着普通,心里比谁都明白。
你看村上春树,红了之后照样买菜做饭写小说,很少露面。莫言得了诺奖也说:“我就是个写故事的。”
低调,不是自卑,是自信——我不用靠别人认可活着。
03
减少消耗,聚焦重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损耗”:你每做一个选择、每应付一个人,都在耗电。
35岁以后,我特别警惕三种消耗:
一是情绪消耗。
为小事发脾气,为一句话纠结,为过去的事后悔……这些都是隐形电量杀手。
我现在学着脸皮厚一点,心大一点,不拿别人的错误罚自己。
二是社交消耗。
年轻时以为朋友多就是人脉广,现在觉得,能说真心话的,三五个就够了。
退出无聊群聊,少凑饭局,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三是身体消耗。
健康是1,其他都是0。别再熬夜逞强、吃饭凑合、久坐不动。
好好睡觉、按时吃饭、出去走走——这不是养生,是自救。
《菜根谭》里说:“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
35岁以后,我越来越认同:
节能,不是懒,是清醒;
低调,不是怂,是聪明;
低欲,不是穷,是自由。
未来的路还长,愿我们都能用好自己的电量,不浪费、不透支、不后悔。
- 上一篇:写凄凉,写别情,估计谁也写不过他
- 下一篇:做一片“不沾不湿”的荷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