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片“不沾不湿”的荷叶(散文)
发布时间:2025-09-15 17:05 浏览量:2
处暑节气过后,郑州下了几场雨,天气便凉快起来。
是日,乘地铁6号线到郑州植物园散步,走到荷塘边,眼睛就被荷叶上滚动的水珠粘住了。有的水珠裹着光芒晶莹透亮,映出了云影天光;有的水珠裹着泥土浑浊黯淡,藏住了空中尘埃。无论是清还是浊,它们都只是荷叶表面的过客——风过时便滚作一团,向着风的方向坠入池中。水珠滚落后,荷叶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似乎它们不曾来过。
我静静地看着荷叶在微风中舞蹈,水珠在叶面上聚集滚落,突然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来。荷叶这份“不沾不湿”的从容,不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注脚吗?
“不沾不湿……”嘴里默默念着,脑海里竟呈现出参观河南郏县“三苏园”的画面。苏轼的一生,就恰似荷叶承珠呀。
苏轼曾是汴京城里意气风发的才子,科举登第时连宋仁宗都叹“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矣”!彼时的苏轼,如晶莹水珠,散发出七彩的光芒!可“乌台诗案”一夕惊变,他从云端跌落泥泞。黄州的茅屋漏雨,贬谪的困顿如浑浊水珠。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苏轼的心境。在黄州,他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于东坡之上种稻植桑,于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别人嘲他“一生颠簸如秋蓬”,他却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别人叹他“人生到处知何似”,他却笑“应似飞鸿踏雪泥”。那些荣宠与贬谪,如同荷叶上的水珠,来了便任它停留,去了也不追悔挽留。正因他的心始终如荷叶般“不沾不湿”,才能在黄州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在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在儋州仍能“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地随遇而安。
心若如荷叶般“不沾不湿”,便不会被情绪左右,任世事风波,自在安宁。
近代的杨绛先生,亦是心似荷叶的智者。近日,读她的《我们仨》感触尤深。
“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这是《我们仨》的开篇。
刚开始读时,觉得杨绛先生内心是凄凉、孤寂的。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些凄凉、孤寂的画面早已被优美的文字所替代。她是在失去毕生挚爱的丈夫和女儿之后,才写出那样的文字么?
晚年时,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我们仨”只剩她一人,孤苦与思念如浊露般萦绕不散。但杨绛先生从未让悲伤困住自己。她在北京三里河的旧居内,将对家人的思念藏进笔端,一字一句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稿,耗时多年完成《钱钟书手稿集》。九十岁高龄的她仍伏案写作,写出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传世之作。
别人问她如何熬过孤苦岁月,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那些欢愉与伤痛,于她而言不过是荷叶上的水珠,既不沉溺于过往的甜蜜,也不纠缠于当下的苦楚。正因她的心始终“不动”,才能在百年人生里,活成一株清雅的荷,任世事风雨,始终保有内心的澄澈与从容。
风又起,水珠依旧在荷叶上滚动,最终一一坠入水中。而荷叶不沾一滴,不湿半分。
不执于清浊,不困于外物。用荷叶的“不沾不湿”来解释庄子的“空船理论”再恰当不过了。
在《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渡河时,看到前面有一只船要撞过来。待他看清撞过来的船空无一人时,他内心的焦虑、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将外界的是非、得失视作撞来的“空船”,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矛盾,我们就能减轻外界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避免情绪上的激烈波动,从而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雨水敲荷,水珠还会在荷叶上聚集、滚落,但它终究打湿不了荷叶。
愿我们人人如荷叶般“不沾不湿”,在各自的人生荷塘里,觅得一份“静观天地,自在安然”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