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有关的诗词,承载着中国人最极致的浪漫

发布时间:2025-07-28 17:52  浏览量:1

中国古诗词有很多意象,其中“月”便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之一,从耄耋老者到垂髫稚子,大约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据统计《唐诗三百首》里面,月亮这个意象排在了第一位,一共出现了125次,单就李白,其存世的1050多首诗中,就有300多首写到月亮。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月出》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皎洁月光与窈窕美人浑然相称的美好画面,开启了中国文人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诗经·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李白的《静夜思》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记忆,真乃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此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秋,时年26岁的李白正身处扬州旅舍。此时的李白正处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时期,这是他首次离蜀远游后的滞留期,因秋夜患病卧床,孤寂中望月触发思乡之情。关于“床”字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一指水井围栏,二指坐具,但不管所指为何,不影响此诗的意境和氛围。

李白的小迷弟杜甫也有不少与月有关的佳作,其中之一。

月下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 年)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弃官华州,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寄书不达”,“死生”不明,他思念离散在各地的弟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杜的好友王维不遑多让,所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诗歌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读罢一幅清新雅致,略带禅意的“画作”跃然脑海。

比李杜二人时代更早的张九龄,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千古佳句,在每个中秋团圆夜被国人吟唱。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谈及与月有关的诗词,就不能不提号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以《春江花月夜》著名。整首词含“月”量极高,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说完唐代的一众才子,自然不能忽视宋代的俊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京城外任,先在杭州做通判,任期满,来到了密州做知州,此后又做了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一直到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在外被放逐了近十年。这年是他在密州的第三年),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苏轼洒脱豪迈,王安石格调清新。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

文武兼备的稼轩带来一首满含泥土气息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而长不得志,又因归正人的身份和刚拙之性颇受排挤,宦海沉浮间三起三落,正当壮年时曾有相当长的一段罢归期,这首《西江月》正是他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读来一任自然,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