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思念故交,题赠一首七律,恬淡通透,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发布时间:2025-09-13 07:18 浏览量:1
人生到了中晚年,方知淡泊才是真味。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悲欢离合,终成过眼云烟。古代很多高士以明月为伴、以清风为友,心似寒潭止水、意如深井无波,于是便能感受到天地清朗、万物澄明。
中唐一位诗人年少时懵懂无知,豪纵不羁;后来浪子回头,勤学不辍。才子在中年时任职地方、兢兢业业;晚年则看淡得失、宠辱皆忘,一辈子可谓阅历丰富,宦海沉浮。下面分享韦应物思念故交,题赠一首七律,恬淡通透,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中唐 · 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韦应物曾担任过滁州、江州、以及苏州刺史等职,后世称其韦苏州。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语言质朴,既继承了盛唐王维、孟浩然的诗风,同时又自成一格,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堪称千古绝唱。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被免职后、闲居于沣水善福寺时,精舍多为僧人或隐士的居所,此处指韦应物在京城西南、沣水之畔的隐居之处。全诗通过描绘隐居地的清幽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淡泊心境,同时暗含对故友的思念,恬淡中带着一丝怅惘。
韦应物被免职后,既无处投靠亲友,又没有条件修建郊外别墅,只能暂时借住僧舍,反映出他虽然为官多年,却总是两袖清风。
张二舍人是他的故交,当时正在京城任职,彼此应该多年未见。诗人闲来无事,忽然想起远方的这位好友,于是题诗抒怀。
首联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万木丛云,香阁隐现,才子立于沣水之畔的精舍,眼见碧涧潺湲,竹林环绕,恍惚间竟然不知此身何处。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作者寓所周围的生动画面。寺院附近虽然环境静谧,可是诗人内心却难以平静。远山犹带曙色,高斋显得极其寂静,诗人左思右想,竟是一夜未眠。
微霰不知何时悄然而下,在庭前积了薄薄一层;寒雀喧叫其间,好像惊恐于这突如其来的寒冷。诗人从前亦是朝中一员,日日早起,衣冠楚楚,行于宫阙之间。如今免职闲居,忽然觉得雀鸟的喧闹也非常刺耳,果然是各种物事随境而迁,令人感慨万千。
颈联展现出一位不慕名利的才子形象,“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作者自幼读书,追求经世致用之道,渴望辅佐明君、安定黎民。如今生事萧疏、门可罗雀,从前的门生故吏,如今大多避而不见,不过这都是世之常情,作者并不责怪他们。
韦应物本有济世之志,而今只能空对流水。流水清澈见底,不管人间兴废,只顾奔流而去。诗人则默默地凝视着一川逝水,若有所思,又无可奈何。
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不如意,但又无力改变。诗人年少时整日游手好闲,蹉跎岁月,如今想起那些荒唐岁月,他自己都感到非常好笑。
“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结尾表达挂念之意。时常思念老友,却又怎能相见,想来你在清晨时分便会推开宫门,承受君王的恩惠。阊阖原指神话中的天门,后代指皇宫的宫门,此处暗示友人在朝中任职,与诗人的隐居生活形成对比,彼此相隔不过数十里,却仿佛天涯之远。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巧妙安排,让一位汲汲营营的才子,有机会体验另一种人生。从前读陶渊明诗,只道是文人雅趣;如今亲身经历,方知心远地自偏的背后,充满了无奈与释然之间的挣扎。
清代才子金圣叹曾评价韦应物的诗如秋江晚渡,渔舟唱晚,无一字刻意,却无一字不切。当他读完这首诗,也是连声称妙,可见这位中唐才子确实不同凡响。韦应物若是知道金圣叹的称赞,心中也应该感到释然,无论身在朝野,只要心系苍生,也就无怨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