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懒”对联:上下联一字不差,却成了千古绝对!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9  浏览量:1

在明朝,有这么一副对联,被人戏称为“史上最懒”的对联!

为啥呢?因为它的上联和下联,写的字啊,那是一个都不带差的!

可就是这么一副“懒”对联,竟然成了经典,一直流传到现在,大家还老爱念叨它。

这副对联长这样: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乍一看,懵了吧?是不是满头问号?这写的啥呀?啥意思?经典在哪儿?完全没看出来啊!

别急!玄机啊,全在读音上!

据说,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朝的大才子徐渭。这位可是明朝文坛书画界的顶流,跟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人家六岁读书,九岁就能写文章,十几岁模仿古人写的文章就轰动乡里,大家都叫他“神童”。

他晚年挺惨的,穷困潦倒,藏书都卖光了,还自嘲写过这么一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还是开头那副更绝的“懒”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字一模一样,但上下联意思可大不同!关键就在那个“好”字怎么读!

上联这样读: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意思是:年轻时候,身体倍儿棒,眼神也好,精力也旺,正是好好读书(hǎo)的最佳年纪!可偏偏呢,那会儿年轻人贪玩啊,不知道读书重要,就是不喜欢读书(hào),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下联这样读: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意思是:等到年纪大了,想读书、爱读书(hào)了,哎哟,耳朵也不灵了,眼睛也花了,体力也跟不上了,已经不能好好读书(hǎo)了!

瞧瞧!就靠一个“好”字变个音调,一副看似重复的对联,瞬间道尽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读书困境,充满了哲理和感慨。

谁看了不得拍大腿感叹一句: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太牛了!

这种巧妙利用同音字来玩文字游戏的对联,就叫“谐音联”。

历史上这种妙联可不少!

刑场上的绝唱:金圣叹的悲情谐音联

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临死前也留下一副让人心酸的谐音联。

1661年,金圣叹因为“抗粮哭庙”的事被判死刑。

刑场上,眼看刽子手明晃晃的刀就要落下,他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看到旁边哭成泪人的儿子,他突然灵光一闪,对儿子说:我出个上联你对:

莲子心中苦。

儿子都伤心死了,哪还有心思对对联,直说对不上。金圣叹自己说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字面意思:莲子的芯是苦的,梨子的芯是酸的。但加上谐音,那意思就太戳心了:

莲子(怜子)心中苦 —— 可怜我的儿子啊,我心中好苦!

梨儿(离儿)腹内酸 —— 就要永远离开我的儿子了,我肚里(心里)好酸楚啊!

这副对联,一语双关,道尽了临死前对儿子的万般不舍和对生命的眷恋。真是让人看了又佩服又心酸。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朋友间的谐音“打脸”

清末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河北有个姓薛的,他有个姓娄的江南同窗好友。薛同学南下找娄同学帮忙找工作。结果这位娄同学不太地道,出了个上联婉拒:

江南日暖难存雪(薛)——江南天气暖和,存不住“雪”(薛)啊!

薛同学一听就懂了(谐音“难存薛”),只好灰溜溜回北方自己打拼。

谁知道风水轮流转!后来薛同学在北方混得风生水起,娄同学却落魄了,只好厚着脸皮北上求薛同学帮忙。

薛同学旧事重提:“当年你那上联,我如今有下联了!”随即对出:

塞北风高不住楼(娄)—— 塞北风沙太大,住不了“楼”(娄)啊!

这“不住娄”的谐音,等于直接说“我这没你的位置”。

娄同学只能羞愧地走了。

这可真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生动写照!

更多脑洞大开的谐音联

这种谐音联还有很多,都特别好玩: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为啥能得到佳偶?有幸就不用媒人啦!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用谐音把历史人物鲁肃、樊哙、狄青、萧何都嵌进去了!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对锯”谐音“对句”,“出蹄”谐音“出题”,互怼妙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尼姑田里挑着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着绣裁(秀才)。

檐下蜘蛛,一腔丝(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蜘蛛满肚子丝(思)念,蚯蚓满肚子泥(疑)惑。

每次读到这些对联,我都忍不住拍桌子:“我的天,古人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太绝了!中文还能这么玩?”

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