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的一首佳作,开篇炼字讲究,最后一句欲说还休

发布时间:2025-09-13 07:18  浏览量:1

古代文人墨客追求卓越,推敲文字就像匠人琢玉,字字千金。诗歌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常在一字之工,动词激活气韵,形容词描绘神采,虚字贯穿脉络。

古人为了吟安一字,经常会捻断数茎须。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展现出才子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后世创作者借鉴和效仿。

正是由于诗人们精于锤炼词句,才能将天地万象凝于方寸,更令尺幅之间藏纳壮美山河。下面分享皇甫冉的一首佳作,开篇炼字讲究,最后一句欲说还休。

归渡洛水

盛唐 · 皇甫冉

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皇甫冉,中唐著名诗人,天宝年间高中状元,终官右补阙。皇甫冉的诗歌清新飘逸,多为离乱漂泊、山水隐逸之作。皇甫冉宦游途中曾经过三峡,并即兴创作《巫山高》,展现出三峡的雄奇,意境苍茫空灵。刘禹锡读完此诗,盛赞唐人三峡诗当以此为魁首。

这首五言律诗以归渡为线索,展现出黄昏时分洛水的别样景象,抒写了归人的复杂心境,既有盛唐山水诗的开阔气象,又显文人独处时的幽微情思。全文意象丰富,令人如临其境,值得细细品读。

首联破题,炼字精妙。黄昏的夜色一步步漫过来,与心中的愁绪交织在一起;赶路回家的人们,次第抵达南边渡口。一个“”字,采用拟人手法,暮色好像不是自然降临,而是主动奔赴,然后又与“春愁”相拥。

黄昏自带萧瑟、寂寥的情调,此刻它主动奔赴愁绪,正是诗人将内心愁苦投射于景物,让无形的愁情有了可感的载体。归人有家可回,而诗人却漂泊在外、归乡无计。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颔联进一步写景,更显诗中有画。诗人将视线从渡头移向洛水两岸,近观水中沙洲,渚烟袅袅,远眺岸畔林木,空翠弥漫。一个“”字用得极妙,既写烟岚与翠色交融,不见边际,又描绘出暮色渐浓、天地相融的苍茫气象。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滩涂的波纹上,被分割成细碎的光点,随着水流缓缓晃动。这一句动静结合,刻画出洛水的清幽之美,同时也暗喻安史之乱后,美好纵然可以延续,却早已无法复原如初。

颈联宕开一笔,澧水岸边,长满了丰茂的青草;青碧水面,停泊着一艘钓鱼的小船。“” 即澧水,本指长江流域的一条支流,此处代指清幽的水边。“沧浪”原指青苍色的水,代指江河湖泽,暗含避世、闲适的意思。“”,是指丰茂的意思。

芳草丰茂彰显生机,钓舟闲泊反衬宁静,共同营造出一幅清幽、恬淡的画面。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避世隐居、不恋俗世的心境,他只愿在青草水边、扁舟之上享受隐居之乐。

结尾余味不尽,谁能懂得那位歌者心中所想,他的心事可谓绵长悠远。“放歌客”可以是指那些路人,也能代指诗人自己。“此意”或许是归乡的喜悦,或许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更可能是独处时的坦然,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淡然。作者没有明说,反而更能激发后人的想象,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纵观全诗,皇甫冉以归渡为线,串联起暝色、春愁、渚烟、滩月、芳草、钓舟等意象,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洛水春夜归渡图。全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将春愁与悠然藏于山水之间,不显雕琢,却又情感深沉,那份清逸体验的背后,乃是经历过动荡后的沧桑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