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雨洛河晚来迟

发布时间:2025-09-06 00:46  浏览量:2

追着拔脚而起的暑热,微凉的秋风翻着筋斗,俏皮地掠过手臂,分不清是寒意、凉意还是凉爽——在微雨中,更准确地说,是凉意吧。四围天色四合,暮色渐浓,雨花中两岸高楼的倒影愈发斑驳凌乱。抬眼望去,与其说是朦胧,不如说是黑沉的两岸杨柳,在星星点点的亲水步道路灯映衬下,显得愈加庞大、阴郁而神秘。西苑桥、王城大桥的路灯已全然点亮,呼啸车流的灯光在烟雨中显得低调。而最为低调的,当属洛河的主角——若非两岸灯火倒映,你几乎察觉不到她依旧盈盈、雍容、浩浩汤汤地存在着。

有人说,洛河的美,尽在两岸。在葱郁的夹岸绿林,在蜿蜒的亲水步道,在亦步亦趋的亭台楼阁。然而这一切,终究是为了烘托这盈盈的水,这雍容的水,这浩浩汤汤的水。水便是灵魂了,水便是点睛之笔了。漫无目的的曲子终不成其音乐,大抵如此。

其实,洛河的美远不止此。洛河她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亦是一种文明的图腾。她的深厚、宏大与渊源足以比肩黄河。中华文化有多长,洛河她便有多长。河图洛书,班固著汉书,陈寿撰三国,左思赋三都,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更有李杜诗篇璀璨夺目……河洛的天空群星闪耀。或许,或许他们都曾掬起这一捧洛水,濯洗过疲惫的双眼;或许正是他们的明眸,才让洛河水光潋滟如此。倘才子转世,岂不疑此水我曾掬过?莫非是仙景飘落人间?亦或是瑶池倾洒凡尘?这是人间?左思的三都赋,赋不尽今世繁华;李白的旷世绝笔,亦当为这琼林玉台所惊叹?这真是人间?他会如何起笔?他会如何描绘?

微雨渐歇,我收了雨伞,沿台阶上到大堤。过了涧河彩虹桥,便是上阳宫。上阳宫以唐时旧式仿制。与两岸阴雨中的灯火隐约相比,此处可是灯火辉煌。

伫立宫前,豁然开朗。灯火如昼,红砖碧瓦在微雨中泛着湿润的幽光,更显剔透,朱红的廊柱仿佛还残留着盛唐的余温。飞檐如戟,斗拱如翼,五脊六兽,雕梁画栋,在轮廓灯映照下,那份深远与神秘,愈显厚重庄严。宫殿想必是依水而建,如今为加强保护,宫墙外已加筑近三十米宽的大堤。如今沿河的宫墙已经拆掉,站在堤岸北望,楼宇次第叠高,恢宏典雅,庄重气派;其后便是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霓虹闪耀,直入云端。

兀立堤外,倒影在洛河上摇曳生姿,与对岸朦胧灯火交相辉映,恍若时光在此重叠——一侧是金碧辉煌的唐宫气象,一侧是烟雨凄迷的现代楼宇。古代与现代,就这样于洛水之上交织、重逢、浸润。

徜徉廊下,凉风拂面,带起檐角铜铃的清响,叮咚如奏古乐。遥想当年,贵妃或曾在此赏月宴饮,笙歌曼舞间,洛水静静流淌,见证帝国兴衰。而今,游人如织,笑语喧哗,历史的厚重又添新章——何时繁华?请再看今日之华夏。宫灯辉映下,雕梁画栋,匠心独运;仕女飞天,王母献瑞;飞檐翘角,凌空欲飞。彩绘龙凤游走光影,每一笔皆诉说着千年匠心。

水声拍岸,低语如诉,波光粼粼,潋滟如镜。望远或回眸,洛河从未远去——她如沉默的智者,将繁华与落寞尽收眼底。沿堤东行,回望上阳宫昔日的辉煌,如沧海一粟,浩若烟海,又似晨星寥落,万千感慨奔涌而出,非为贬损,实是浩叹:洛水依旧浩浩汤汤,永恒如初。

沿堤东行,登上桥面,便是横贯南北的王城大桥。午夜时分的桥面,依旧车流如织、灯光如昼。伫立王城大桥之上,东西眺望,南北环顾,目之所及,灯火相连,绵延不绝,直与天接。我曾漫步复兴的天街,慨叹唐人的恢宏气象。若使韩愈转世,许浑重生,不知将如何惊叹于今日之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