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国风流 识乱世人心 ——序《三国风流:英雄、红颜与乱世沉浮》

发布时间:2025-09-11 20:38  浏览量:2

建安十三年的江风,裹挟着赤壁的硝烟掠过江面时,料必不会想到,一千八百余年后,仍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历史守望者,在灯火下逐字爬梳那些散落于《后汉书》《三国志》中的零珠碎玉,为我们重新拼凑出三国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当我翻开这本《三国风流:英雄、红颜与乱世沉浮》,仿佛看见一位当代读书人,在晨曦薄雾里侧耳聆听长江两岸响彻的鼓角争鸣,在苍茫暮色中隔空凝视官渡之战燃起的熊熊大火。他以六年光阴在故纸堆中挖掘人性矿脉,最终捧出的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映照当下的三十面棱镜——照见权力与道义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撕扯、才情与性格的因果。当鹦鹉洲的芦花飘过千年,历史深处的惊诧与叹息,终将在有心人的倾听中复活。

三国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原乡。自罗贯中以笔为戈,将那段历史锻造成英雄传奇,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计、刘备的仁厚、曹操的奸诈,便成了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符号。但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带着湖北人特有的务实与勤奋,一头扎进正史的褶皱里。他写祢衡,不满足于《击鼓骂曹》的戏剧化演绎,而是从《后汉书》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出一个“恃才傲物狂处士”的真实面貌——这位葬于武汉龟山的才子,既是顶级秘书人才,也是性格悲剧的典型,其人生镜鉴至今仍可以照见职场中的我们。这种从历史尘埃里打捞细节的功夫,让那些史书上冰冷的名字突然有了体温。

作者的笔,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三国热”背后的认知迷雾。他写鲁肃,颠覆了《三国演义》中“忠厚老实人”的刻板形象,让我们看见那位“指囷相赠”的少年豪杰,如何以《榻上策》定江东基业,以联刘抗曹的远略撑起三分天下的格局。他写诸葛亮,不避讳“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史评,却更着力于分析“晕轮效应”如何让一代贤相逐渐被神化。他写荀彧,同情他“饮药而卒”的悲剧命运,却更着力于分析这位“王佐之才”在匡扶汉室与辅佐曹操之间的撕裂——这种清醒的历史观照,恰是当下出版界泛滥着的快餐式历史解读最缺乏的深度。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从历史的河床深处,打捞起三国女性群像这颗颗沉珠。在男性主导的战争叙事中,孙徐氏的“智勇报夫仇”、蔡琰的“胡笳诉乱离”、吴夫人的“辅政定江东”,这些被正史一笔带过的女性,在书中获得了独立的精神维度。她们不再被视为装点英雄的附庸,而是以智慧与勇气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的鲜活生命个体。卞夫人以“取其中珰”的智慧平衡后宫,孙鲁班以“斫轮手”的权术搅动朝堂,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三国的烽火狼烟中,从来不乏女性的存在和参与。

作为一名湖北籍写作者,我格外留意书中与荆楚大地相关的笔墨。赤壁古战场的惊涛拍岸,刘备三顾茅庐时的隆中雨雪,刘表治下荆州的风云变幻,这些地理坐标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质感。作者在江城十二年前的炎夏写下第一篇文字时,或许正是这座城市的三国基因——从黄鹤楼的“晴川历历”到鹦鹉洲的“芳草萋萋”——赋予了他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这种将地域记忆融入历史书写的尝试,让遥远的三国突然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翻阅全书,最动人的莫过于作者作为“历史业余爱好者”的真诚。他不讳言写作初衷是给年轻秘书同事以警醒,不掩饰对史料的纠结与推敲,更不回避对历史人物的复杂评价。写臧洪“杀妾飨士”时的悲悯,写田畴“辞封守义”时的敬重,写公孙瓒从“白马将军”到“困守高楼”的叹惋,字里行间都是对人性幽微的深刻洞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历史学家不屑于写这些普及性小文章,大作家们又未必精读过三国这一段历史”,恰恰是这种“两头不靠”的位置,让他的文字既能扎根史料,又能直抵人心。

李开元教授提出的历史“3 + N”多重世界理论,被作者巧妙地化为写作的准则。他既尊重“史真”的不可复现,又不满足于“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以文学的笔触搭建起通往历史现场的桥梁。那些对人物心理的合理推测,对历史细节的场景还原,不是戏说,而是基于史料的艺术重构。当我们读到妙龄少女孙夫人为服从政治大局嫁与“老兵”刘备时的无可奈何,读到甄夫人被曹丕赐死后“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下葬的悲惨遭遇,读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前多年的装病隐忍,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那些命运的转折。

三国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寓言。作者笔下的英雄与枭雄、红颜与谋士,都带着人性的温度与矛盾:曹操既有“宁我负人”的狠辣,也有“哭之流涕”的温情;刘备既有“折而不挠”的坚韧,也有“草根枭雄”的权变;孙权既有“举贤任能”的明达,也有“晚年猜忌”的昏聩。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让本书超越了普通的历史普及读物,成为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

合上书稿,窗外的长江不舍昼夜、流淌如昔。千年前,诸葛亮羽扇纶巾、曹操横槊赋诗,都曾在这片水域留下回声;千年后,一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以笔为舟,在史料的江河中打捞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或许,这正是历史书写的意义:不是为了复刻过去,而是让那些在乱世中挣扎、奋斗、坚守的灵魂,能与当下的我们相遇。当我们在书中看见祢衡的狂、孔融的傲、贾诩的智、何进的愚、韩馥的怯、孙坚的勇、蔡琰的悲、马超的痛……何尝不是在寻找自己在时代浪潮中的位置?

这部凝结了十余年心血的著作,既是写给三国迷的盛宴,也是给历史新手的向导。它告诉我们:历史不在教科书的定论里,而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英雄不在戏剧的光环里,而在他们面对命运抉择时的挣扎与坚守中。读罢此书,再看三国,便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旷达与通透——这或许就是作者最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是为序。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熊召政)

《三国风流:英雄、红颜与乱世沉浮》

高山淳 著

ISBN:978-7-5166-68018-6

新华出版社 2025年9月

定价: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