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曹魏的第二位创业者,一生功过是非难评说

发布时间:2025-09-11 20:08  浏览量:2

聊三国,多数人爱说曹操的雄才大略,赞刘备的仁厚仁德,叹孙权的年少有为,却总把曹丕当个 “捡现成” 的 —— 仿佛他能当皇帝,全靠老爹曹操打下来的江山,自己不过是坐享其成。​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曹操确实给曹丕铺了路,但这条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就像你爹给你留了家公司,可公司里有老臣不服管,有兄弟盯着你的位置,外面还有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你要是没点真本事,用不了多久就得把公司搞黄。​

曹丕,显然不是那种 “败家子”。他是曹魏的第二位 “创业者”,而且是个合格的创业者。​先说说曹丕的 “起点”。他是曹操的次子,上面有个早死的哥哥曹昂,下面有个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按说 “立长不立幼”,曹昂没了,曹丕该是第一继承人,可曹操偏不 —— 他太喜欢曹植了,觉得曹植的文采、意气,跟年轻时的自己很像。​

所以曹丕的青年时代,过得挺 “憋屈”。他得一边跟着曹操打仗,积累战功;一边还得小心翼翼,跟曹植 “比”—— 比谁更稳重,比谁更懂谋略,比谁更能让老臣信服。​有一回,曹操带兵去打孙权,让曹丕留守邺城。临走前,曹操问他:“我走了,邺城的事你打算怎么管?” 曹丕早就有了主意,条理清晰地说:“爹,我已经安排好了 —— 民政交给陈群,军事交给夏侯尚,粮草交给任峻,您放心,我会守好邺城,不让您分心。”​

曹操听了,没说话,心里却暗暗点头 —— 这孩子,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 “木讷”,心里有谱。​还有一次,曹操想考验曹丕和曹植,让他们各自领兵去城外的营地,还特意吩咐守城的士兵,故意刁难他们,看他们怎么应对。曹植带着兵,到了城门口,士兵不让进,他急了,跟士兵吵了起来,差点动手;而曹丕呢,见士兵不让进,没急着吵架,而是拿出曹操的手令,跟士兵好好说:“我知道你们是按规矩办事,可现在军情紧急,耽误了大事,谁也担不起责任。这样,我先派人去跟爹汇报,你们先放我的人进去,等爹的命令来了,要是我错了,我甘愿受罚。”​

士兵听了,觉得曹丕说得有道理,就放他进去了。曹操知道后,对身边的人说:“曹植这孩子,有才是有才,可太急躁,成不了大事;丕儿比他稳重,能成气候。”​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曹丕的优势,从来不是文采,而是 “稳”—— 他不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曹植那样意气用事,他懂得 “藏”,懂得 “等”,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当然,光靠 “稳” 还不够,曹丕还得有 “谋略”。尤其是在跟曹植的 “继承人之争” 里,他的谋略,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植身边有个谋士叫杨修,特别聪明,总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帮曹植出了不少主意。曹丕知道后,没直接跟杨修对着干,而是找了自己的谋士吴质。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杨修太聪明,可也太张扬,咱们不用跟他争,只要等着他犯错就行。”​

后来果然不出吴质所料,杨修因为 “鸡肋” 事件,触怒了曹操,被曹操杀了。曹植没了杨修的帮衬,渐渐失了势。而曹丕呢,还是一如既往地稳重,该打仗时打仗,该处理政务时处理政务,还跟陈群、司马懿这些老臣搞好关系,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势力。

​公元 217 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立曹丕为魏王世子。这一年,曹丕 31 岁 —— 他等这一天,等了整整十年。​很多人说,曹丕对曹植太 “狠”,登基后就把曹植贬到外地,还逼他写《七步诗》。可换个角度想,在那个 “成王败寇” 的乱世,曹丕要是对曹植心软,说不定死的就是他自己。历史上,兄弟为了争皇位,互相残杀的例子还少吗?曹丕没杀曹植,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

当然,曹丕的贡献,可不止 “争储” 这么简单。他登基后,干了几件大事,每一件都影响深远。​第一件事,就是 “篡汉称帝”。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之位。没过多久,他就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魏国。​

很多人骂他 “篡汉”,说他是 “乱臣贼子”。可实际上,汉朝到了汉献帝的时候,早就名存实亡了 —— 天下诸侯割据,汉献帝就是个傀儡,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曹丕称帝,不过是把 “窗户纸” 捅破了而已。而且他做得很 “体面”,没有杀汉献帝,而是封他为山阳公,让他在自己的封地养老,还允许他保留天子的礼仪。这一点,比后来的司马家,可强多了。​

第二件事,就是改革官制,推行 “九品中正制”。在这之前,汉朝选官靠的是 “察举制”,可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早就被世家大族垄断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再有才也没机会当官。曹丕推行 “九品中正制”,虽然还是以家世、品德、才能来选官,但至少给了普通人家孩子一个机会,也让朝廷能选拔到真正有本事的人。​

而且他还重用陈群、司马懿、曹真这些有能力的大臣,让他们分管政务、军事,把魏国的根基打得更稳。有一回,司马懿跟他建议,在关中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曹丕立刻同意,还派了专人去负责。没过几年,关中就成了魏国的粮仓,为后来对抗蜀国、吴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第三件事,就是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曹丕登基后,孙权和刘备都不服气,刘备还以 “为关羽报仇” 为名,发动了夷陵之战。曹丕没有盲目出兵,而是先观察局势,等刘备和孙权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兵攻打孙权,虽然没打赢,但也让孙权不敢再轻易挑衅。​而且他还派兵平定了辽东的公孙渊,稳定了北方边疆;又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县,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可以说,曹丕在位的七年里,魏国的疆域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加稳固,国力也越来越强。​

很多人觉得曹丕不如曹操,可实际上,曹丕和曹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 “领导者”—— 曹操是 “开拓者”,靠武力打天下;曹丕是 “守成者”,靠谋略治天下。没有曹操的开拓,就没有魏国的基础;可没有曹丕的治理,魏国也不可能这么快稳定下来,更不可能为后来司马炎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曹丕还有个爱好,就是写文章。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里面提出的 “文以气为主”,影响了后世很多文人。而且他还喜欢收集诗文,把当时有名的文人作品编成集子,为保存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做出了很大贡献。​公元 226 年,曹丕去世,享年 39 岁。他在位只有七年,可这七年里,他干的事,比很多在位几十年的皇帝都多。他去世前,还特意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人,要辅佐好太子曹叡,好好守护魏国。​

后来曹叡继位,继续沿用曹丕的政策,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强,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虽然最后魏国被司马家篡夺了,但这不能怪曹丕 —— 他已经把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曹丕,他或许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人物,也不是最让人喜欢的人物,但他绝对是最 “务实” 的人物。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去做,也知道该承担什么责任。他不像曹操那样有 “英雄气”,也不像曹植那样有 “才子气”,可他有 “帝王气”—— 那种冷静、果断、能屈能伸的帝王气。​

这就是曹丕,一个被很多人误解的 “篡汉者”,一个合格的曹魏 “守成者”,一个值得我们重新认识的三国帝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稳” 比 “冲” 更重要,“守成” 比 “开拓” 更难,而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