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晚清王朝,到底有多腐败?
发布时间:2025-09-11 08:40 浏览量:2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说到底,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二十世纪初那会儿——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事好多老人还记忆犹新,据说当时有老北京的百姓主动给洋兵们搬东西,扶梯子,没一点羞怯,简直比大户人家送走远亲还殷勤。有外国军官都懵了,问为什么?旁边的中国人只淡淡地回一句:“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咱暂且存疑,但那个氛围,是真实存在的。我不禁要想,要让寻常百姓对国家冷漠至此,到底是过了什么日子?
其实,这种“隔着玻璃喊苦”的感觉并不是谁一朝一夕造出来的。就拿龚半伦这号人物说吧。他是龚自珍的儿子,文人才子出身,本该是朝廷的香饽饽,可惜活在晚清,处处被人塞牙缝。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有他带头在圆明园里翻箱倒柜,后来还撑着当翻译代表去跟朝廷谈割地赔款。恭亲王那会一肚子火,骂他是吃里扒外的汉奸。龚半伦倒是没怯场,回敬了一句大实话——说自己原本是良民,辛辛苦苦求上进,结果碰一头灰,官场里压榨,家里都快揭不开锅,混着混着只能给洋人打工挣饭吃。你说是谁该惭愧?恭亲王听了干脆哑口无言。
这样的故事听着是可叹,也有些说不上来的憋闷。你说一个读书人,窜来窜去都混不到个伸展拳脚的机会,非要靠“卖身投靠”才有出头日子。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院子里的老太太打水,她明明家里水缸没盖,偏要到邻居家去讨水喝。也不是她不想靠自己,是根本没人给她机会。这官场、这社会,像上了锁的门,坐拥家产还要挨饿,最后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咽口水。
晚清的腐败,那可不是几个故事能说得清楚。很多人感慨,《红楼梦》里衙门的人贪吃懒做已经算凄惨了,哪里知道到了清末,《官场现形记》一开篇,就让你想砸书——里面有个故事,比趁火打劫还闹心。说是有位秀才家境贫寒,进县衙办点事,本想求点公道,结果进门就碰上官员使唤差役收“买路钱”,不交钱就被拖去后堂训话。后头写得生动:那个老县令喝了点茶,坐在板凳上,根本懒得搭理案情,嘴上一套“为民请命”,心里盘算着怎么收油水。小秀才一番苦哭,只能忍气吞声地把家里仅剩的钱全掏了出去,换来一句“你回去等信”,然后过了两年也没答复。
要说官场里的这些小人物,他们的操作花样多得很。比如有个叫贾福的小吏,专门帮大户人家去包揽讼案。他做事有章法,什么“送礼清单”“托人说情”,标价明码,钱不到手就翻脸不认人。你说这种人在别的年代算混社会,在那时却是衙门里的另一套规则。要提拔、要仕途,哪一句不绕着钱转?考试做官,好像就是为能捞金进权门。大家都在拼,拼的不是干成什么大事,拼的是能不能早点混到油水,趁个机会赶紧捞一票。
说到剿匪这种事,这年头总有人觉得打土匪是英雄行为。其实你翻史书,看近代那些“剿匪”行动,往往是乱中添乱。我记得有一次,山东泰安出了些盗贼,地方上报请巡抚派兵剿匪。结果派过去的周统领,进山根本没见到几个真贼,反倒在路上所到之处勒索乡民。抓几个农夫,随口安个罪名,说他们是灰衣盗,糊涂案子就地收拾。路过村子,官兵抢只鸡,砍块猪肉,连孩子的破布衫也不放过。最后周统领交了份漂亮的“剿匪功绩”,回城自摆庆功席。想抱怨人,谁敢?村民见官兵来了,赶紧夹着尾巴跑。等真遇到案子,人们只盼着“官兵早点走,匪贼没进屋”,至于那点案底,差不多都是官府自己造的。
等百姓实在撑不住,上县衙告状,又是另一套“官场现形”。县令冷着脸,盘问一通,还是那句话“可有实证?”你说一群深山百姓,被人抓来打死加抢劫,连夜逃命,能拿什么做证?县令装模作样受理,等到庭审那天,让人一一指认,“哪个兵杀人,哪个官放火,哪个军抢你东西”,没人敢乱说。指认不出来,反倒要被定个“诬告罪”,轻则罚银子,重的直接送大狱,家破人散。百姓这时候就知道,状子递了还不如不递。
官场里,什么“青天大老爷”,往往就是一场演戏。县令有心敲诈,还能拖着几户人家写冤情,收了银子,交上万民伞,回头把所有事情都推到“匪贼身上”。反正说是匪乱,不管百姓死活,官兵是“平乱救民”的英雄。老百姓要钱没钱,要命没命,拿了抚恤银子也是一场空,日子照样一年比一年难。
其实这场“你哭我笑”的游戏,百姓也不是不明白,只是没法改变。就像那年黄河泛滥,几省灾民流离失所,一些官员上报救灾,银两层层截留,到基层已剩个零头。灾民要粮求医,最后能分到几个窝头,不如大户人家的狗粮。这种事每年都有,谁能管?
我还记得一个江南的老农跟我说过,若是能碰到个好官,不敢指望能活富贵,只要别被剥两层皮就是天大的运气。他咳嗽了一声,瞅着院子里的破门说——“活在清末,好官是神仙,坏官才是正常,这世道迟早有乱。”老人的叨叨,我小时候没听明白,倒是现在细品这些历史,真觉得一针见血。
说到这,你再回头看那些“国贼”“汉奸”的帽子,其实道理很简单——谁能让普通百姓有口饭吃,有个遮风的屋顶,谁就是好人。国家也好,王爷、官吏也罢,如果只会玩权力把戏,把民生挂在嘴边,拿在手里却撒不了一口米,那百姓干嘛要把命和心都交出去?有时候,看历史里的那些大案小情,你会觉得冤案层出不穷,坏事年年不断,真正操心的却永远不是老百姓。
这些事,讲起来像絮絮叨叨,但都是血淋淋的现实。不说别的,就像现在我们还能坐在屋里喝着清茶,说点闲话,敲敲键盘聊聊这些陈年旧案,其实都是运气。这世道,太平能有多久,清明能有几天,没人敢打保票。我有时候想,国家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是条河,有时候是块田地,有时候是群人凑在一起,背靠背努力活着。
世事无常,历史绕了一圈又一圈。那些被时代碾压过的普通人,说到底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盼头。如果以后有人再问什么是“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大约你能笑着摇头,心里却早已经明白了个大概。
至于以后会不会变得更好?谁知道呢。感觉有时候安静地活着,就是最好的答案。
- 上一篇:名震苏吴的汝宁黄家
- 下一篇:吴组缃先生的澹定人生(林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