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腐败亡国的魔咒,两千年来从未破解

发布时间:2025-07-24 13:30  浏览量:1

细品几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历代王朝只干了两件事,一是造反当皇帝,二是维稳保皇位;皇帝也只干了两件事,一是向百姓收钱,二是防百姓造反;戏曲也只说了两件事,一是奸臣害忠良,二是才子爱姑娘。以至于黑格尔评价道: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对过去不断的重复。

人们习惯称过去的两千年为封建社会,准确来说这个概念是错的,商周时代分封诸侯,那是封建社会,秦始皇以来,百代皆行秦制,准确称呼应该是皇权专制社会。

历代王朝,开国之初,每每迅速崛起,然后逐渐腐败,骤然间又土崩瓦解、皇权脆断。历代王朝就没有一个能超过300年的,腐败亡国的魔咒,两千年来就从未破解。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治理贪官堪称史上之最。首先是刑罚最重,贪腐甚至会被处以剥皮萱草;其次是机构最全,除了督察院、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还有东、西厂和锦衣卫;最后就是制度最多,设有直接听命皇权的巡按制度,代天子出行、地动山摇。

朱元璋当了30年的皇帝,杀掉了15万贪官,平均一个时辰勾决一个,但贪官依然是层出不穷、绵延不绝。为此,朱元璋无奈的感叹说: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也就是早上治了、晚上就犯,晚上治了,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旧。

贪腐亡国的道理,皇帝和官员们不懂吗?他们比老百姓更清楚!那为什么最终还是大步流星的走向亡国呢?

在儒表法里的皇权体系中,法治、制度、机构的完备性,对于儒家德治而言并不关键,对于法家权变来说也不重要。乾隆皇帝就曾说过:有治人、无治法,也就是人治才符合皇帝心思。

总而言之,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根本不会把治理贪腐的法治体系摆在首要位置。因为历代王朝的上空一直盘桓着两个幽灵,一个是董仲舒的“皇权天授”,另一个是商鞅的“利出一孔”。

董仲舒的皇权天授,解决了皇权的合法性来源。皇权来自上天,而不是选民,上天虚无缥缈,怎么可能出来约束自己的儿子呢,所以皇权也就有了不受制约的权力,作为依附于皇权的官僚系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有了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没有横向分权制衡,也没有纵向分权制衡,没有把皇帝和官员关在笼子里,他们就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正如《战国策》中吕不韦所说:耕战有十倍利,珠玉有百倍利,从政则利无数。

商鞅的利出一孔,解决了皇权统治的经济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利都归皇权,想要获得利益只有一条途径,利益只能出自一个孔道,这个孔道便是皇权。

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的官位是皇权选的、农的土地是皇权分的、工被皇权划分为贱籍,唯独商人,有一丝机会通过商业交易获得利益,但皇权不允许有不受控制的巨额财富存在,所以要打压。不通过权力分配,就可以取得巨额财富,这样的模式可能会动摇皇权存在的经济基础,这就是皇帝都不喜欢商人的原因。

1688年,英国的商人们,发动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并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了明确的制约。1693年,又推出了阳光法案,把国王和官员们的权力关进了笼子。转眼间,英国的立宪君主,轻舟已过300年。

总结一下皇权社会的腐败逻辑,皇权天授是它的合法来源,利出一孔是它的经济基础。正是因为皇权不受制约,而又掌控着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所以制度性的腐败,就是它的必然结果。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我们不能再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因为我们已经在二十四史中,看过了这场重复无数次的大戏: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