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高的人,不爱扎堆

发布时间:2025-09-10 22:27  浏览量:1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10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11日 19:00 直播

预约

金秋敛藏|百年古法膏方专场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

层次高的人,不爱扎堆,十点读书,11分钟

网上曾有人问:

为什么越是层次高的人,越是不合群?

有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

不是他们不爱扎堆,只是你不在他们的圈子里。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真的很少混迹于各种喧闹的圈子。

他们更享受独处的时光,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我提升上。

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他们喝着茶、读着书、听着音乐、想着问题,过着自己的生活。

因此,他们也活得更清醒,内心更富足,人生更智慧。

正如冯骥才所说:

“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人一旦融入群体,智商就会暴跌。

因为,人群中渲染着各种凌乱的情绪、信息,会干扰视线,左右选择。

而真正清醒的人,则常常会通过选择不扎堆,来让自己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便是其中的典型。

与其他人热衷于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不同,他更喜欢独处。

这种性格使他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传统的群体思维所束缚。

在管理上,他倾向于通过系统和算法来管理公司,而不是通过层级和人际关系。

字节跳动的企业文化强调“透明、高效”,即使普通员工,也可以在飞书上看到张一鸣的OKR,了解其最近的核心任务。

这种管理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议和人际协调,让公司能够更快地决策和执行。

除了对管理大有裨益,他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也得益于不爱扎堆带来的清醒分析。

他不随波逐流,所以字节跳动的产品,屡屡能得到创新。

当其他公司都在模仿现有模式时,张一鸣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通过算法推荐来重新定义信息分发。

这种独立决策带来的创新,就让字节跳动在BAT的包围中脱颖而出,打造出了今日头条、抖音等颠覆性产品。

或许,张一鸣的不扎堆不是逃避社交,而是一种清醒的战略选择。

它让张一鸣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专注长期价值,并在喧嚣的互联网行业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正如他自己所说:

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他明白,只有当一个不爱扎堆的人,他才能完全做自己,听见内心的声音。

生活中,很多常常为了合群而违背自己的本性:

参加不感兴趣的聚会,讨论不关心的话题,甚至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来迎合他人。

可真正的清醒者宁愿被人说是“不合群”,也要守住自己的方向。

因为他们深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让心静下来,未来才能更加清晰。

有的人不扎堆,是因为想让头脑保持清醒,有的人不扎堆,则是因为内心足够富足。

他们不需要外界的眼光来肯定自己,反而能在独处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娱乐圈的“异类”李宇春,就是如此。

她不混圈子、不炒绯闻,也不爱扎堆。

在众多明星忙于交际应酬、拓展人脉的时候,李宇春却选择了一条更为孤独的道路。

工作结束后,她很少参加派对和社交活动,而是直接回家,一个人研究音乐、摄影、美食。

一有了假期,她还会跑到非洲区看野生动物,感受世界的另外一种模样。

在她的内心深处,独处不仅能带给她更真切的思考,还能让她感知到生活的丰富。

虽然她在歌曲中自嘲自己“作为怪物,格格不入。”

但这样的她,却在独处中找到了别样的表达与看世界的方式。

特殊时期,不能出门,她看到了逃跑的鸵鸟,创作了《鸵鸟逃跑了》;

颈椎不适,坐在窗前,眺望远方,又创作出了《海上的月亮》;

看脱口秀,看到了一个个底层女性的不易,又创作出《冬泳》……

于她而言,“不扎堆”从来被动回避,而是主动选择。

独处让她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作品。

所以,即使她曾面临过史上最大的网暴,但依然活得健康而富足。

因为,她明白自己的成就感来自于音乐和创作,而非外界的认可和追捧。

她也知道,即使自己不是传统的大vocal,但音乐的意义从来不止有高音。

正如她所说:

我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谁的幻想。

这种内心的富足与强大,也让她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中保持自我,不走寻常路。

或许,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需要扎堆来获得认同感。

他们能够在独处中深耕自己,在安静中积蓄力量,在孤单中找到自己。

哲学家叔本华说:

一个人精神世界越丰富,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

而这样的人,既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也能给世界带来引领。

乔布斯曾说:

我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不愿意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

这样的聪明的人都明白,你把时间花在哪儿,你就是谁。

特立独行的大才子钱钟书,就是如此。

他曾幽默地说:

吃了鸡蛋觉得好吃,又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这句话既是对那些想要拜访他的读者的回应,也是他处世哲学的生动体现。

在他看来,作品本身的价值远大于作者在社交场上的表现。

还记得那次,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许多人绞尽脑汁想要参加接待活动,钱钟书却直接拒绝了参加宴会的邀请。

别人问起缘由,他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与他说不到一块儿去。

他说的我不懂,我说的他不懂,何苦呢?”

而他的这种“不扎堆”,也并非孤傲,而是源于对学术的专注和对时间的珍惜。

他曾说: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在他看来,扎堆不仅浪费时间,更可能让人迷失自我。

真正的学问需要静心钻研,而非在喧闹的社交场合中获取。

所以,他宁愿在家读书写作,与妻子杨绛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也不愿参加各种应酬活动。

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保持了思想的独立性和创作的原创性,成就了《围城》《谈艺录》《管锥编》等传世之作。

李健曾在采访中解释说:

“时间就那么少,你会被很多东西消耗掉。

晚上如果我弹琴或是唱歌,可能就会有灵感,这可能就是好作品的雏形。

但如果今晚出去吃饭,那你可能就会错过机会。”

聪明人不是不爱社交,而是明白什么样的社交真正有价值。

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扎堆上,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目标。

他们知道,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独处时的深思和精进,而非热闹中的附和与喧哗。

而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能够保持专注、拒绝无效社交,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

请你走向内心。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在于你参加了多少聚会,而在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不扎堆,

不是因为孤傲,而是清醒,他们明白盲目合群只会让人迷失自我;

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富足,他们的内心充实,不需要外部认可来证明价值;

不是因为忙碌,而是智慧,他们知道时间应该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文末点个

,愿你我在喧嚣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富足和智慧,不过度扎堆,也不刻意孤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