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备受称赞的佳作,没有刻意雕琢,却句句戳中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10 06:55  浏览量:3

柳色年年新,蹄声岁岁催,人生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少小离家时,母亲执手告别,临行密密缝,针脚里藏着千万句未说的惦念;挚友分别处,故人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酒盏中洋溢着数不清的牵挂。

阳关曲于耳畔回响,渭城柳在亭边摇曳,踏上征途,瞬间隐入人海;奔赴远方,回首已隔重山。纵有天涯若比邻的豁达,离别瞬间的怅惘仍会漫上心头,正因离情别绪如此真挚,才让重逢更显珍贵。下面分享柳永备受称赞的佳作,没有刻意雕琢,却句句戳中人心。

少年游

北宋 ·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词的大意是

高低不齐的烟树,笼罩着灞陵桥,此处景物全是前朝遗迹。人们多次折柳送别,古树早已憔悴不堪,纤细的柳条如同楚宫里美人的腰肢。

夕阳悠然地拂照大地,秋色深沉,别情充满了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一曲《阳关三叠》唱罢,令人肝肠寸断,我独自倚靠着客船的栏杆。

北宋庆历三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年近六旬的柳永正站在长安城外的灞陵桥上。由于刚从泗州判官任上卸职,才子带着满身的疲惫,即将开启新的漂泊生活。

这位号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此刻望着桥畔参差的烟树,眼前则浮现出他初入汴京时景象,当年鲜衣怒马,此刻衰杨萧索,立刻就形成了刺目的对比。

灞桥作为汉唐以来著名的送别之地,见证过无数的离筵别绪。柳永在此送别友人,看到风物依旧,尽是前朝模样,或许会想起自己多年前奔赴汴京应试时,家人们在灞桥折柳相赠的场景。那时他怎会料到,此后竟会在科场中屡战屡败,直至暮年才得一官半职。

那些衰杨古柳,想是经过无数次的攀折,早已憔悴得仿佛细腰宫女,再也不堪一折了。柳枝柔弱,人心却更柔弱。每一段离别,都在树上留下痕迹,也在人心上刻下印记。这些杨柳默默见证了多少执手相看泪眼,多少欲语还休的怅惘。

柳树春发秋枯,一年又一年,送走无数离人,而自己却永远扎根在这灞水之滨,不得移动。词人以草木荣枯,比喻人生聚散,深得《离骚》遗意。正如叶嘉莹所言,柳永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悲慨熔于小令之中,使灞陵桥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精神原乡的象征。

下阕转而叙事,夕阳淡淡地斜照着,秋光渐老。满天的光芒不刺眼,不热烈,只是闲闲地铺在水面上,铺在芦苇丛中,铺在每个人的肩头。离思如雾,弥漫了整个蘅皋

世间离别之苦大抵是相通的,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布衣平民,到了分别时刻,心中的酸楚并无二致。柳永虽然是北宋才子,其内心不舍和惆怅的情感,应与如今游子相同,这也是这首诗得到后世称赞、并能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

词人正默然沉思,忽然听到一曲《阳光三叠》正从远处悠悠飘来。那是送别的曲调,词人早已听惯了,但是每次仍然觉得肝肠寸断。

歌声渐歇,最后一丝余音也散入秋风之中,送行的人们陆续走远,只剩下才子独自凭靠着兰桡。他望着流水淙淙,却不知该往何处。

船家等待已久,却并不催促,只是缓缓地整理着缆绳。他大约也见惯了这般场景,知道离别的人需要一点时间,与过去的某一刻告别。

天色逐渐变暗,远处的灯火次第亮起。该走了,灞陵、古柳,夕阳、歌声,都将成为记忆中的一幅画。明天又会有新的离别在此上演,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同样的哀愁,不同的故事,更会引发新的一批才子,继续抒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相遇,不断别离。而大家只能在断肠声尽时,默默地凭靠兰桡,将这一刻深深铭记。船家终于解缆,兰桡轻动,水声潺潺。词人最后望了一眼灞桥,它渐渐隐没在夜色中,如同一个古老的符号,标记着尘世永不停歇的聚散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