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二婚出上联:凹凹凸凸凹凸不平,丈夫对出下联,美女哭笑不得

发布时间:2025-09-04 22:32  浏览量:2

小时候老家逢年过节,总有几个老人凑在院子里,对着红纸讨论用什么字最好,什么词最顺口。一副好对联,像是一件上等的饰品,挂在门口,不仅让人踏实,也能让左邻右舍对书房里那个人多几分敬佩。说到对联,有段子,有冷门,有故事,但中国人就是喜欢琢磨。有句话说“隔壁老王写上联,一乡亲戚来对下联”,没人觉得麻烦,只觉得有趣。

咱们讲个老故事,清朝那会儿,有个秀才,脾气不太好——具体说,是对自己父母不孝顺。这事搁现在也得挨批评,但那年月更是严重,县令听说了,派仵作把秀才抓到县衙。平日里这个秀才也就是个教书匠,平头百姓中还算说得过去,可一进公堂就吓傻了,赶紧服了软,嘴里也是跟着打哆嗦,连连作揖表示要改。

话说县令是个雅人,喜欢考才子矜才好问。不打不骂他,偏要出个上联让秀才对对,不然关个十天半月好好反省。可你想啊,在那种场合,光是腿发软都顾不过来,还得临场出彩,谁不慌?县令出了句:“半只蜡烛,点四方形宫灯,辉辉煌煌,光照东南西北。”这句话乍一听,像是在炫技,把对仗、叠词、空间方位都搭上了,一般人肯定头大。

秀才站在那里闷了半分钟,他教私塾,日子苦,心思深,突然想起来前几天学生缴学费只给了三缗铜钱,家里日子紧张。他皱紧眉头,憋出下联:“三缗铜钱,教一整年私塾,辛辛苦苦,难熬春夏秋冬。”说出来后,他的嗓音是沙哑的,眼里还带一点不容易察觉的委屈。县令本来心里对这秀才有点成见,听了这下联却动了恻隐。做官的人也不是铁石心肠,心想这帮穷读书人,终日苦哈哈,能如此对仗,把日子的苦也写进了诗里,人才还是要惜。于是挥挥手,放了秀才,还多给了一句:“你要真能孝顺父母,以后也能教好学生。”

说起来,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脾气有,但骨子里有文化的苦味;如今,世道不同了,对联还在,更多的是寻开心。网络、微信上,总有人喜欢玩几句,笑笑闹闹,不只是咬文嚼字,还能讲生活。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听朋友说起黄月的事。黄月,今年三十五岁,长沙人,做房地产销售。日子没那么顺,离了婚,有个女儿,自己一个人拉扯。她文化没多高,但有点文艺范,天天在手机上和网友玩小诗、对对子,写的字,倒挺有灵气。身边朋友都劝她,“黄月,你好歹也是个才女,这样日子,该找个人疼。”人到中年,心软,犹豫,她也想着能不能遇到一个能聊得来、又可靠的人。

黄月开始在相亲群里活跃。每次见面都紧张得不得了,生怕别人觉得她事儿多。几轮下来,遇上个四川大叔,说话带点子成都口音,笑起来颧骨高高的,很厚道。他开火锅店,脚踏实地,家里不富,但肯为人努力。黄月第一次和他微信聊天时,说了一句玩笑:“你是不是一边煮锅底一边背诗?”对方打了个汗颜表情,还真回了两句顺口溜。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不知不觉有了感情。

一年后,黄月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去民政局那天,她心里其实很忐忑,怕重蹈覆辙。但这大叔一板一眼,买三金、办婚礼,动用了一大家子帮忙热闹。婚礼上,黄月心头酸酸的,觉得那些年自己吃的苦,终于有人能托住了。有趣的是,接亲时,黄月跟丈夫开了个玩笑,出了句上联:“凹凹凸凸凹凸不平。”用长沙话说,那是心里有点波折,嘴上却不表白。

大叔也是个烂漫人,不带怯场,脱口而出:“哭哭笑笑哭笑不得。”大家一听,现场哄堂大笑,黄月眼泪都笑出来了。这种对对子,可不是照本宣科,更像是对着自己的苦日子打趣——刚好不仅字面工整,还藏了点活路上的滋味。很多在场的亲戚都说,“你们这对,能过得稳当。”

闲话一句,其实现在很多人,也没机会当教书匠了,但对对子还会玩。去年我看到一个抖音视频,北京五道口那边,俩快递小哥休息时写门联,一个写“电三轮快快慢慢”,另一个对“送快递多多少少”。没人要求多么文雅,只是觉得生活更有意思。老太太路过还说“这俩娃娃有趣得很”。

说回黄月,或许她爱写对联,不光是求个文化上的趣味,也是给自己找点轻松和希望。毕竟日子不容易,每个人都在熬春夏秋冬,谁不愿找个懂自己对答的人。黄月和四川大叔,有浪漫,有柴米油盐,有说有笑,这才是真正的下联吧——和你一起,哭哭笑笑,人生才不孤单。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琢磨:有时候我们说对对子,是斗字,也是斗心,是真想通了,还是光会顺口溜,旁人也看不太透。或许下回你家过年能想出一句特别的上联,也能遇上一个懂你的人,能给你最好的下联。你说,这不比什么天南地北、更暖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