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前10位名人排行,文臣武将冠绝天下,忠义气节名动赣鄱
发布时间:2025-09-07 17:35 浏览量:2
说起江西,大家第一反应多半是井冈山、滕王阁,或者庐山的云雾茶,但其实,江西的“筋骨”还藏在赣州。这个地方不像省会南昌那样车水马龙,但要论起江西由来,赣州可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江西的“赣”字,就是从赣州赣县来的:老一辈传下来的地名,哪怕写在水缸底、系在老桥头,都深深刻着赣州的影子。更别提那条斜穿城市的赣江——江西人的命脉,从这儿开始一路流淌。
说赣州是英雄辈出的宝地,可能不少人以为就是惯常的彩虹屁。但你想想,光是“江南第一宋城”“风水宝地”这俩名号,老祖宗敢喊出来,自然不是没底气。我小时候去过赣州,巷子口卖糯米粑的阿姨还会跟你唠,哪一家出了个大官,哪一块地风水好得能养明珠——赣州的故事,就藏在这种闲谈里。今天,我想跟你摆摆赣州那些“天花板级”名人里的事,不过和讲课本知识不一样,有人茴香豆泡水喝,有人喜欢咂摸古人八卦,我这回也拣新鲜点的讲法,说点你平常在课堂和新闻里听不到的细。
先说唐代那个有点传奇味的钟绍京。老赣州人提起他,都说他是写大字的状元。其实钟绍京最出名的不仅是书法,他那股子正气和骨气,让你看了忍不住挺直了腰板。想当年,武则天坐龙椅,朝臣鱼贯进出,谁都知道,能在御门题字的还真不多——而钟绍京,被誉为“楷书一绝”,真真是宫门口写牌匾的那个。他还曾在“武周”末年最狗血的时候参与大事。可别以为他只是写字匠,实际上,等唐玄宗李隆基跟太平公主联手清君侧,钟绍京带人直接冲太极殿,那是真刀真枪地搏命,拼死为复唐效力。他不是孤胆英雄,身后还有几十条自己的门人和家丁。要不是活生生冲杀过去,哪有后来中兴的机会?事成之后,钟绍京封相,风光极了。不过风水轮流转,到了唐玄宗当政时,他却并非一帆风顺。南方人出身的他,本来已经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可就是和同僚姚崇水火不容,朝堂争讦,结果被贬了官。传到赣州乡下,怕是老母亲都要叹口气,世事变化得快,谁都拦不住。钟绍京最终安然终老,但一生的大起大落、刀光墨影,说不定比写字还叫人印象深刻。
再说到宋初陈恕,有意思的是,他家本在石城,却后来全家扎根在南昌。这在古代不是小事儿——人情地气,籍贯可比现在的户口还“硬核”。陈恕年轻时中进士,原本想着在小地方安稳当官,没想到被宋真宗一眼相中。其实,真宗最看重他的并非治学,而是那一手管家本事——理财、运粮,比现在的财政部长还能想点子。要说他仕途能耐,除了担纲过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的“一把手”,还兼管过盐铁、三司这样号称直通国库的差事。要让今天小老板学,得喊冤,他能把国库盘得滴水不漏,遇到紧急征调,还能一边扛粮一边征才。最另类的是,有一年老皇帝见他鳏居多年,直接赐婚,指了江南名门王家才女给他当续弦,后来还册封了夫人。也难怪陈家后来的陈执中,直接干到了同平章事,成了宋仁宗的心腹。至于陈恕推荐提拔过的那些“桃李满天下”,最让后人津津乐道。有个说法是,这些被他看中的人,不少后来有当宰相的。他自己没喜欢做台柱子,却乐得做伯乐,这是格局——一方水土养一方英才,石城小县,出过多少这样做事明快又温情的人物。
跳到南宋时,又有个陈敏。论武将名气,南宋少不了岳飞、韩世忠,其实陈敏当年的风头也不小。陈敏有个毛病,做人嘴里有句话,不太愿意拐弯。金兵南下时,好些中原名将已经投不住,唯有陈敏还能端起当年丁谓护国的气派。朝廷老让他调动部队,他偏不死板接旨——有次他明明掌握兵权,觉得大兵团长途出击太冒失,“万一中了埋伏呢?”可皇上、宰相一意孤行,不听。他便索性“装病”不理。其实比起旁人,他更想打漂亮仗,哪怕是孤注一掷。等机会一来,他烧了金人战船,还逼得金军惊魂甫定。最绝的是他曾经砸锅卖铁,用皇家赏赐的金银给兵士发军饷、修堡垒,当地老百姓都记得他是真心守护家乡的人。即使晚年带病,还是死皮赖脸要去前线“再拼一场”。如此坚韧,才配得上“南宋悍将”这四个字。有人说陈敏身上的江南风骨,其实就是赣州人脾气,明明看起来温吞,关键时刻敢豁出去。
其实,说起赣州人的文化底蕴,那可不光靠刀枪打出来。同是唐代,南康出了个綦毋潜,这名字听着都让人生奇。有些诗人,诗集流传百世,名字却总是边缘。綦毋潜便是这样,他交朋友喜欢交得真诚,当年能和王维、储光羲这些诗酒搭子把盏高谈,文坛地位自然不会低。官路走过右拾遗,也做过集贤侍从,声名在外。和李白、杜甫命运不同,他掉头就隐退,天宝乱世也没沦为流民,像一股清风不着痕迹地飘回江南老家。后人找不到他的结局,可能正应了“来去无声,归隐山林”,倒也潇洒。
赣州人的家风,说到底离不开读书、养德一脉。史书上“虔州四曾”兄弟,父亲是周敦颐的死党,五人皆学霸,这在宋代简直相亲大会都不用办,光凭考试分数就能“打出头”。兄弟相互督促进步,有的专攻诗文,有的钻研政事,影响了比自己还光芒四射的新一代,比如陆游、杨万里都曾受过他们的教化。整个赣县街坊里,大家最自豪的不是家里几亩田,而是“自己孩子得了个功名、进了仕途”——古人面子,有时候就是这么淳朴。
也有一群赣州人,命里像带了股桀骜劲。元军南下那阵,宁都的曾逢龙死战不屈。他守广州,力竭之下宁肯正衣冠、横剑自刎,也不肯投降。乡里百姓当时哭成一片,后世谈起,也都抹不去满腔悲凉。还有曾经的赣州状元谢元龙,年近花甲才高中,当年是文武全才。朋友里还有文天祥那样的铁骨铮铮。元军席卷而来,谢元龙也誓不投降,武艺文采都留在了山林里。俗话说“人老志不灭”,他的一生,或许比那些少年得志的更让人敬重。
要是往清代数一数,还能碰上“大余四戴”,戴家的状元、大学士、军机大臣……同堂四才子,几乎成一门望族。想当时戴衢亨被皇帝赏识,敢跟和珅硬杠,这种骨气,也许才是老赣州父老最挂在嘴上的“门风”。
末了,再说回宁都的郑獬,他是北宋历史上赣州的头一个状元,仕途坎坷,不为新贵所容,屡次外放,甚至因为政见和王安石唱反调,被贬职流离。不过他心里始终惦记百姓,写诗、修志。不管最后仅剩几卷《郧溪集》传世,家乡人都记得这个才子宦途不顺但脊梁未弯。
赣州的地气,到头来不是靠几个名人的光环,而是每一代人骨子里留下一股子不服输,也不畏权的倔劲。你要说还有没讲到的名人、轶事?肯定有啊。这片土地,每走几步巷子,就能听到更多传奇。我小时候听过的“旧时县太爷背后的小故事”,如今想想,也许才是这城市最温柔又最硬气的底色。你问我,赣州会不会再出一位天才?谁知道呢?说不定明天街头巷尾某个孩子,就默默在老井边读书,期待着自己的名字也能像钟绍京那样,写进后来人午后闲聊和一壶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