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缘何对湖北武汉情有独钟
发布时间:2025-07-21 01:30 浏览量:2
毛泽东缘何对湖北武汉情有独钟并充满深深眷念?想来无外乎缘于“史、情、水、人、景、梦”六字。
缘于“史”:湖南人湖北人都是他的老乡
毛泽东熟知历史,喜欢纵论古今。湖北古时为楚国中心,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也发祥于此。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同属于楚国的中心,这两地人相亲、地相连、水相依,毛泽东也把湖北当作自己的故乡。他推崇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楚人的屈原。相同的爱国情怀,跨越两千多年的神交,崇尚“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对屈原无限欣赏,曾评价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对于屈原富有极高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尤其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作品《离骚》,毛泽东更是手不释卷,达到了酷爱的程度。
1949年,在去往苏联的列车上,他与苏联汉学家谈起屈原,“屈原生活的地方,我们都非常熟悉,那也是我的家乡,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有特别感受”。在毛泽东眼里,湖北人湖南人都是他的老乡。1955年7月,毛泽东听取贴身警卫中队成员汇报探家情况,特意点名湖南、湖北的警卫员参与,握手寒暄后他说:“湖南是我的老乡,湖北也是我的老乡。坐吧,让你们久等了,我们坐下来谈谈心。”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忘不了1965年1月4日下午,第一次与毛泽东近距离交谈。毛泽东笑着对夏菊花说:“我看过你演的杂技,很精彩嘛!”夏菊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毛泽东解围道:“湖北、湖南都是老乡嘛,你这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东湖磨山风景区至今保留着一块“离骚碑”,石碑上文字选用毛泽东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手抄的《离骚》全诗摹刻,字体遒劲隽逸,诗书双绝,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离骚》的钟爱。毛泽东研究《楚辞》最集中的一个时期,要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他去世之前,这段时间,也正是他频繁来武汉的时期。相传屈原被贬放逐于古云梦泽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多次游历三湘四水,创造了《离骚》《天问》等大量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武汉东湖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屈原在流放的过程中,途经武汉东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在东湖宾馆附近的东湖风景区里至今还兴建着屈原纪念馆,屈原雕像屹立其中。驻足东湖,站在屈原曾经被放逐的地方,品读《离骚》,感受屈原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心境,与屈原进行跨越两千年的神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毛泽东如此钟爱东湖。
缘于“情”:与妻、子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半年
在武昌有一个地方,应该是毛泽东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武昌都府堤41号。在这里青年毛泽东与爱人杨开慧,爱子毛岸英、毛岸青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半年时光。在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期间,杨开慧始终陪伴左右,和毛泽东一起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毛泽东调查中采写的材料,她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分类,然后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纸上。在杨开慧的协助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应运而成,毛泽东夸奖她为“好助手”。
在武汉,毛泽东与杨开慧也迎来了他们第三个孩子毛岸龙。当时物资匮乏,武汉群众出于对毛泽东的喜爱和支持,自发送去鲫鱼给杨开慧补身体,这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毛泽东得知杨开慧遇难的噩耗,心如刀绞,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毛泽东在给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骄杨”就是指的杨开慧,他以此来怀念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侣。
缘于“水”:“天下的水,只有武汉最好”
毛泽东一生对水有着深深的眷念。他的诗词处处体现对水的热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爱水,是中流击水、勇立潮头的战士情怀。正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每次离京到外地考察,一般都会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下榻。而武汉,长江、汉水在此交汇而过,还有风景秀丽的东湖。正因为如此,武汉东湖才成为他除了中南海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游泳是他一直保持到晚年的体育运动。从1956年到1966年,花甲古稀之年的毛泽东,游兴不减,光在武汉就畅游长江达18次,最后一次已是73岁高龄。他在1956年首次畅游长江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曾经说过:“天下的水,只有武汉最好。”这个“水”,一指奔腾不息的长江,一指浩瀚美丽的东湖。或许,正因这一“动”一“静”之水,契合了毛泽东心中豪放的情怀,让他为之神往。
缘于“人”:有忘年之交
在湖北,毛泽东有一个忘年之交,他就是王任重。新中国成立,在王任重等湖北省及武汉市领导的带领下,武汉成为新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这让毛泽东非常高兴。“武汉速度”“武汉经验”得到毛泽东的认可,也让他对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产生了更多的信任和依赖,多次称赞王任重“年轻有为”,是“青年才俊”,曾授予他“华北第一才子”称号。毛泽东与王任重在工作和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共同点,在工作上都以事业为己任,求真务实,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两人都喜欢游泳。毛泽东曾多次对国际友人说,王任重是他的“游泳伙伴”,畅游长江,中流击水,使他们相知更深。许多的相同点让他们经常促膝谈心到深夜。
1961年是我国三年严重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湖南遭受巨大损失。这个时候,毛泽东首先想到了王任重,要王任重“带全部湖北三级会议简报及重要文件来,帮助湖南同志解决一些问题”,王任重不负重任,圆满完成毛泽东交代的任务。1962年,在武昌,毛泽东将自己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稿给王任重阅读,并提出“请考虑加以修改”;1966年7月,毛泽东写好《给江青的一封信》之后,只给王任重和周恩来看过;1966年,新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毛泽东提名王任重为副组长,仅次于陈伯达和江青。这一切都可见毛泽东对王任重的信任和栽培。
缘于“景”:“你们的东湖不错啊!”
东湖是武汉的生态名片,是中国的自然瑰宝。毛泽东曾经说过:“东湖比西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乘船游览东湖,对中南局和湖北省委领导感慨道:“你们的东湖不错啊!昨天我在船上大致观察了一下,湖的北面地势平坦开阔,南面层峦叠翠,东西两面丘陵起伏有致。整个湖区,山水相依,自然条件绝好,是游览休息的好去处,特别是如此浩瀚的湖面,如此清澈的湖水,真是少见啊!”毛泽东对东湖的赞美情真意切。
东湖里四季常在的梅花也让毛泽东留恋于此。在众多花卉中,毛泽东最喜欢梅花,有着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毛泽东当年主要的办公、起居之所就建在东湖宾馆临湖的一片梅岭高地上,寒冬有蜡梅,早春时节红梅、白梅竞相开放,因此取名“梅岭”。也许武汉东湖梅岭里面恰好有个“梅”字,使得毛泽东对其情有独钟。梅岭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引起毛泽东无限遐思,让他流连忘返。
缘于“梦”:对早日实现“强国梦”的期盼
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八大的预备会议上强调:“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这番豪情壮语,是那个年代毛泽东的强国之梦,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际环境强敌环伺。毛泽东说,为保卫国家的独立,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应建设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是发展的重点,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在武汉上马。毛泽东只要来到湖北,都会要求去这些项目现场看一看,他多次视察武钢、武重,亲眼见证武钢一号炉出铁,亲自选址武汉长江大桥……他心系武汉,心系这些重大建设项目,更是对早日实现“强国梦”的期盼。
毛泽东在湖北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生动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的光辉思想、革命业绩和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湖北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