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旱,朱元璋命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斩杀一人,必定下雨

发布时间:2025-07-21 17:10  浏览量:1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古代有句话,叫“天命难违”,可要真碰上天不下雨,皇帝也着急。

明朝初年,天下大旱,庄稼枯死,百姓饿肚子,朱元璋发愁,最终这个“烫手山芋”落在了刘伯温那里。

别人求雨是烧香磕头,刘伯温偏不走寻常路,他张口就说:“斩杀一人,必定下雨!”

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又究竟要杀谁呢?

朱元璋的“心病”

洪武元年的朱元璋,表面上威风八面,其实心里七上八下。

当了皇帝容易,但怎么控制这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却是个大问题。

朝中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一边是以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一边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这两派人马,就像朱元璋身上的两条胳膊,又像两把悬在头顶的刀,让他既离不开,又睡不安稳。

李善长,当年跟着朱元璋起家,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开国丞相。

这人能力强,但也霸道,手下一大批淮西老乡占据要职,朝中说一不二。

刘伯温呢,号称当代诸葛亮,足智多谋,带着一群浙东才子入朝,掌握了不少实权部门。

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两派明争暗斗,都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朱元璋心想:不能让任何一方太强,得想法子制衡。但他也不能明着来,得找个合适的机会。

恰好这时候,全国大旱,朱元璋决定亲自去汴梁(今开封)视察灾情。

他带上了刘伯温,故意没叫李善长。

这一走,就发现了淮西集团的问题——汴梁知府李斌,李善长的远房侄子,在当地横行霸道,强占田地,私吞救灾粮食,老百姓恨得牙痒痒。

朱元璋心里有了数,这是个打击李善长的好机会,但他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和时机。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李善长的“阴招”

朱元璋从汴梁回来没多久,李善长就听说了皇帝发现李斌问题的事,心里着急。

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把柄。与其等着挨打,不如先发制人。

这天朝会上,李善长看朱元璋为旱情发愁,灵机一动,站出来说:

"陛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我听说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学识渊博,不如让他想个法子求雨,解百姓之苦?"

这话看似关心国事,实际上是个大陷阱。

求雨这种事,成功率几乎为零,刘伯温要是答应了,十有八九会失败,到时候弹劾他欺君误国;要是不答应,就可以说他见死不救,置百姓于不顾。

在场的大臣都看出来了,这是李善长给刘伯温下的套。刘伯温看了李善长一眼,心里冷笑:你玩阴的,我就跟你来硬的。

他不慌不忙地对朱元璋说:"陛下,老天爷不下雨,一定是有人触怒了上天。依臣看,只要斩杀一人,必然会下雨。"

朱元璋来了兴趣:"哦?斩谁?"

刘伯温直视李善长,一字一句地说:"汴梁知府李斌。"

此话一出,李善长脸色大变。他没想到刘伯温会来这一招,直接点名他的亲信。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也正合他意。

“一石三鸟”的妙棋

朱元璋当即下令,派人去汴梁拿下李斌。

三天后,李斌被押回京城。审问过程中,李斌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罪证确凿,朱元璋下令当众斩首。

李斌被杀后,天空依然晴朗无云。

李善长看准时机,在朝堂上弹劾刘伯温:"刘伯温说斩李斌就会下雨,现在人都杀了,雨呢?分明是欺骗陛下!"

众臣都等着看刘伯温如何应对,没想到刘伯温一脸平静地说:"臣刚接到家书,内人病逝,臣心忧如焚,无心朝政,恳请陛下准许臣辞官回乡,为亡妻守孝。"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

他装作惋惜地说:"爱卿为国操劳,家中又遭此变故,朕心疼啊。准了,你回去料理后事吧。"

就这样,刘伯温化解了危机,全身而退。

表面上看,他是因为求雨不成功而辞官,实际上,他完成了三件事:一是借朱元璋之手除掉了政敌李斌;二是打击了李善长的势力;三是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退路。

刘伯温明白,在这种权力斗争中,胜者未必能活得长久。

朱元璋用完了功臣,迟早会清理门户。与其等着被收拾,不如主动退出,保全性命。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决定是明智的。几年后,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处死。而刘伯温因为早早退出,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大棋局的最终赢家

这场"求雨"风波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刘伯温与李善长的博弈,实际上朱元璋才是最大的赢家。

朱元璋借此事打掉了李斌,削弱了淮西集团的力量。

同时,刘伯温的离开,也让浙东集团元气大伤。两大集团都受到了削弱,而朱元璋的皇权则更加稳固。

这次事件后,朱元璋更加放心大胆地清除功臣。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及其家族几乎被灭门。

朱元璋还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专门监视大臣。功臣们一个个倒下,应验了那句古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反观刘伯温,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才急流勇退。

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知道皇帝绝不允许大臣势力过大。与其等着被猜忌被算计,不如主动离开,全身而退。

后人评价这场政治博弈,都不得不佩服刘伯温的先见之明。

他不仅在与李善长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还成功避开了明初功臣的悲惨命运。

相比那些被处死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可谓是幸运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在权力的惊涛骇浪中,找到了一条生路。

洪武年间的这场旱灾,最终还是过去了。雨水终于降临,百姓得以生存。

但对于朝堂上的大臣们来说,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朱元璋用完了他们,就像用完了一把刀,随时可能将他们丢弃。

刘伯温的"斩一人求雨",看似荒唐,实则高明。

他用这招摆脱了困境,朱元璋最终成了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他借刘伯温之手削弱了两大集团,巩固了皇权。

历史一再证明,开国功臣的命运往往不会太好,刘伯温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那份过人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