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出上联:鸡飞蛋打鸭子笑,丈夫对出的下联让妻子笑出了眼泪
发布时间:2025-09-06 22:21 浏览量:2
小时候,腊月里最热闹的,大概就是贴对联了。家里长辈总是早早磨好墨水,裁好红纸,门口一贴,年味才算踏实落地。哪怕在海外生活的人,看到一副红彤彤的对联,也恨不得立刻打电话回家——那是根在的地方,是归属感。说起来,对联真是只属于咱们自己的老习惯。世界再大,哪儿只要挂着对联,八成就能闻到一股子中国人的人情味。
可这东西不是天生就带着一丝仙气儿的,其实,它的风靡还真离不开那几位历代“操心”的皇帝。听老人念叨,说得再远,不如翻到明初。老朱头——朱元璋,别看他起家粗放,推广起文风,竟比文人还较真。他登基后过了第一个新年,干脆下了道死命令:当官的、亲戚的,除夕谁家门上如果“寒碜”了,没贴对联,不只是欠情调——还得挨治罪。换到咱现在,这怕不是一场全民迎春“督查”。自打那年起,春联的习俗蹦出来,没有缓和的空间,老百姓跟着学,“红红火火”一词,也许就从那会儿开始流行。
老皇帝的架势,别说是装门面了,那是压根把过节当成全家大事。其实要追溯对联的源头,得跑到五代乱世的时候去。那会儿,没那么多讲究,上上下下都穷,对联还没到家家户户。明朝这股风气一撒开,像撒了芝麻粒,越撒越多,最后谁家日子越好,贴的对联就越讲究。慢慢的,变成一种讲究、面子、人情味的混合防线。一副对联,有时比油盐酱醋还懂生活。
不过,皇帝里爱折腾对联的不止朱元璋。换到清朝,乾隆那老头子,“文化人”劲头儿可没少发作。他瞧中对联不只是文字游戏,更是逗乐子考人的法宝。你别说,乾隆爱出难题,谁要是能对得上,他能一连几天不撒气。
说起乾隆测对子的趣事,最有意思的还得提他那趟紫禁城夜巡。有一年冬天,宫里雪下得特别厚,乾隆外出巡查,走到架鹊桥那,就开始打趣随从,说:“瑞雪纷飞临斯地。”这是个上联。底下几个侍从互相推搡,谁也不敢先开口。恰好一旁的和珅不嫌事大,主动请缨:“银装素裹映华宫。”乾隆点头,念了遍,嘴角浮出点笑意,瞥了纪晓岚一眼。后者慢悠悠朝前走两步,摘下斗篷上的雪,说了句:“寒气氤氲罩紫宸。”这下乾隆是真得意,笑着直说“有品位!”据说,旁边几个太监回头私下感叹,说陛下出题其实是想找人说段子消遣,真叫人服气。
其实,这类对对子的小插曲,朝堂、民间经常上演。有时候一副上联能传下来几十年,在寺庙门前、布庄店口、甚至码头酒肆都能碰见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谁随口一句,另一个接得妙,那一刻彼此就像天南地北的“老友”。别看是皇帝带头,其实老百姓更会玩。
而到了我们身边,这股对联热劲照样没退,有的人甚至把它玩成了“家庭娱乐项目”。刘雪琴算得上是行家里手,打小跟着父亲练笔,后拿来当工作之余的乐趣。她喜欢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晒在网上,几年下来,倒攒了不少“粉丝”。住楼房的人和农村的亲戚,只要家里谁出了句“有味道”的上联,家族群很快就被各种“才子佳人”刷屏。有人调侃,刘雪琴要是没写对联,这网络江湖还少点什么呢。
说起来,有次刘雪琴回娘家,赶上院子里自家鹅突然“反水”——一只大鹅追着家养的小狗,一路把鸡崽子吓得扑棱棱飞上篱笆。刘雪琴边笑边揣摩,信手来了一句:“鹅驱犬走鸡惊散。”她刚念完,妹妹就喊丈夫过来对。一筷子菜还夹在空中,人家老公咧下嘴:“鸭进池塘鱼撒欢。”这场面对答,孩子们乐得转圈,差点把碗摔地上。
对联不只是文字,还是生活里的烟火气。咱老家的小卖部老板,一过年会把门口的旧春联扯下来,用簸箕一兜红纸灰,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哪怕写得不工整,邻居娃娃瞎“糊弄”两句,也没人嫌弃,只嫌年味淡。过节时候走亲戚,婆婆总会打趣说,“年年新联,岁岁新气象”。我常想,这味道要是没了,老家的炊烟是不是都要淡几分?
说到现在的对联,手机屏前的年轻人也玩得花样百出。什么“美丽中国蓝天映,环保生活绿意浓”——充满时代感的巧思。去年还遇见一位退休老校长,在小区门口摆摊义写春联,见小孩顽皮,“笑问桃符描世界,童言稚语闹新春”,返璞归真,又添一份亲切。
有人说,对联传承到这一代,是不是要面临“失传”的尴尬?可我看,正是在直播间刷屏的年轻面孔、操着大嗓门比赛对联的外卖小哥、还有春节车站把家乡二字写成对联贴在行李箱上的脚步声里,这种文化已经悄悄发芽换新颜了。
说不定,将来哪天,等孩子也成了大人,他能和同桌说:“来句上联啊,咱这代人也有自己的绝活。”你看,老故事不断有新续集,生活里多点“门神贴对联”的乐趣,日子才不枯燥。说到底,什么才是家的气息?恐怕就是有人在厨房忙着,有人在门口贴对联,还有小孩在门外放炮仗。年年岁岁,都透着点“咱中国人独有的讲究”。
至于你问,还有啥绝妙的下联,或许这正是对联的魅力吧——每个人的生活情趣,都能写进一纸红联,把点滴琐事对成一桩大欢喜。等你想好了下联,记得也来凑个热闹,别让这门老手艺断在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