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随手写的奏折,这字迹比书法家更胜一筹,至今被故宫收藏
发布时间:2025-09-07 08:18 浏览量:2
就在故宫这座承载着无数王朝记忆的宫殿里,静静陈列着一件不起眼的奏折,没有金丝绣边,也没有锦缎包裹,纸面泛黄、墨迹如新。
许多游客只是匆匆一瞥,却难以想象,这竟出自清代“第一贪官”和珅之手,一笔一划间,清秀挺拔、气度雍容。
有人调侃,和珅若不是官场中人,也可凭这手字在书法界占一席之地,细究他的经历才会发现,字里行间不仅藏着才情,也藏着官场奇才的隐秘心机……
公元1750年,满清正值盛世,京城一户正红旗贵族之家迎来了新生儿的啼哭,这个孩子名叫和珅,作为钮钴禄氏子弟,是名副其实的满洲贵胄。
父亲常保是清廷任命的武官,虽不算高位却也衣食无忧,幼年和珅享受到了旗人子弟的优待,奶娘照看、书塾开蒙、衣食不缺,真的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和珅年四岁时,生母便因病离世,父亲匆匆续弦,试图填补生活的空缺,继母入门后虽未刻薄至苛,也多是表面客气。
更不幸的是,短短五年之后,常保因病骤然离世,彼时,和珅与弟弟和琳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富足的家业迅速崩塌,一位忠心老仆念及旧情,将兄弟二人收留照看。
饥寒交迫的童年,就这样在一个原本锦衣玉食的少年身上上演。
每天早上,和珅一睁眼就要琢磨家中还剩多少米粮,到了夜晚,兄弟俩躺在发霉的被褥里,常常听着风雪拍打窗户,心头惶惶不安。
正是这场磨难,改变他对金钱的看法,不是普通人眼中所谓的“富贵”,而是生存的盔甲,改变人生的唯一通行证。
和珅知道自己不能靠任何人,只有足够优秀才能逆天改命,索性拼命读书,苦读四书五经、勤练笔墨、努力钻研。
他不像其他旗人子弟那般懒散度日,而是将汉语、藏语、蒙古语与满语四种语言学得极其纯熟,把背诵经义当成了每日例行公事,哪怕柴米难继也未曾中断过读书的习惯。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八旗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堪称皇家书塾,大多学生非富即贵,和珅一时间难免被人看轻,他却靠着聪慧和勤奋跻身优等生之列,得到了授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一次偶然的课堂讲论中,和珅对经典的理解远超同侪,老师惊为天人,说他“日后必成大器”,恰巧让正在寻访良婿的直隶总督冯英廉听闻此事。
冯英廉慧眼识珠,不久之后便将自己的掌上孙女冯霁雯许配给了和珅,自此,和珅不仅得到了官场之路上的第一块“跳板”,也脱了长年贫困的阴影,人生轨迹悄然发生转折。
如果说童年的苦难塑造了和珅的心性,那仕途的开端则彻底激活了他人生的大棋局。
初入官场,和珅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三等轻车都尉,真正的权力与地位仍遥不可及,他深知,人生要翻盘,必须赌一次命运。
乾隆二十三年初春,皇帝照例出京巡游,和珅作为粘杆处的侍卫也在队伍之中,途中,乾隆突遇小事不顺,一时兴起,便以书中典故提问身边大臣。
“事有谬误,责任当由何人承担?”
群臣讷讷不语,谁也不敢贸然答话,生怕言多必失,而就在此时,和珅躬身一拜,朗声答道。
“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乾隆闻言神色一震,转头望向这个年轻的侍卫,那一刻,和珅的胆识与机敏,不仅救了场面,更赢得了帝王的注意。
从此,乾隆记住了这个长相俊朗、言辞有度的年轻人,短短数载,他连跳数级,从御前侍卫被提拔为户部侍郎、礼部侍郎,最终成为掌管皇家金库的库大臣。
这种升迁速度,在以等级森严、讲资排辈著称的清朝,可谓史无前例,对此,和珅心知肚明,这一切是乾隆皇帝对他近乎偏爱的信任,更是他每一步精心计算的回报。
一次又一次,他以恰到好处的阿谀奉承和超越本职的周到表现,让乾隆心中愈发依赖。
投机之道在那个一纸折奏可定人生死的年代,写得一手好字极为重要,尤其对于极度讲究体面和风雅的乾隆皇帝来说,更是如此。
他不仅以“十全老人”自居,狂热于诗词歌赋,更沉醉于书法挥毫,毕生所作诗作超过四万首,其亲笔墨迹遍布各大殿堂、行宫、石碑与卷轴之上,堪称帝王中的“文艺天尊”。
和珅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到了通往皇帝心门的另一把钥匙。
最初,和珅并非以书法见长,落笔功夫只能说中规中矩,然而,他很快意识到,乾隆皇帝每次批阅奏折、题字御笔时,都会对字体格外留心,甚至一字之中也能生出褒贬。
一次,他偶然听乾隆对一位大臣的字大加赞赏,理由竟是“字有风骨,不似俗吏所为”,便在心中暗暗记下,在乾隆眼中,一笔好字不只是艺术,更是品格的延伸。
从那之后,和珅便下定决心,要在书法这条路上也做到人中之龙,花重金请教当时的书法名家,尤其偏好明代书家董其昌的字,潇洒灵动、姿态高雅,颇得帝王之风。
更重要的是,董其昌的笔意恰好与乾隆的书风有几分神似,这让和珅敏锐地察觉出其中的投机空间。
从模仿董其昌起步,逐渐将笔触向乾隆的书体靠拢,乾隆的字介于行楷之间,结构宽博、收放自如,和珅便以此为模本,每日练习不辍。
有时候,他会反复临写乾隆某一首御制诗,直到笔划与皇帝几乎重合为止,渐渐地,他的字不仅形似,连神韵也开始接近,初看几乎难辨真假。
皇帝终究是心思细腻之人,某日翻阅奏折时,忽然眼前一亮。
“这字……怎与朕笔意如出一辙?”
得知奏折出自和珅之手,乾隆沉吟半晌,嘴角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随即下旨召见。
“和卿,你这字怎写得与朕如此相似?”
“臣不敢妄拟圣笔,只因日夜观摩皇上御书,心中敬仰难抑,故临帖效仿,久之竟有几分神似,臣本愚钝,然感皇上书法乃天成之作,观之则心生敬畏,书之则手不由己。”
短短几句,既解释了缘由,又顺势将乾隆的书法拔高至天成之作,那“手不由己”四字,更是将“仰慕”的情绪发挥到极致,拍得极巧、极稳。
从这以后,和珅的字不只是书写工具,还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所题字画被朝中官员争相收藏,甚至有地方官员专门请他题匾,称其字“如沐圣恩”。
而更让人咋舌的是,有时乾隆因事务繁多而无暇题字,便命和珅以“仿朕之体”代笔写匾,落款却仍是“御笔”,史书虽未明言,却在故宫馆藏中留下了数件难以辨真的“和体乾书”。
当然,和珅并非总在模仿,而是极有分寸。
平日里正式的奏折与官文,用自己独立风格的字体来写,只有在与皇帝私下唱和诗文、御花园小聚时,才会不露痕迹地书写近似乾隆之字,让皇帝在被仿中获得心理愉悦。
当后人站在故宫展柜前,看着那字迹潇洒、墨色如云的奏折时,很难想象,那不过是和珅随手写的奏折,字迹却比书法家更胜一筹,至今仍被故宫收藏。
只不过,这些字背后,不仅藏着审美的风骨,更藏着一个权臣在帝王心中筑城的攻心为上。
才子贪官在后世的评语中,和珅往往逃不过“贪官”二字,但若将他简化为只知敛财、沉迷权位的庸俗之辈,那才真是低估了这个清代官场上的超级玩家。
他的贪财固然惊世骇俗,却并不等于无能无德,在乾隆眼中,和珅不仅是位能臣,更是位全才,能文能武、善理财、通诗书,连君臣之道、人情世故也拿捏得滴水不漏。
众所周知,乾隆七下江南,每一次巡游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排场要盛、酒食要丰……倘若一切费用皆从国库支出,恐怕连皇帝也要三思,和珅总是挺身而出。
“南巡费用,臣愿代为筹办。”
一声应允,不仅解了乾隆之忧,更赢得了帝王的信任,他手中不仅掌握户部财政,更广设钱庄、管理商税、运营盐政,一时间,天下银流皆绕他而转。
南巡途中所用的船只、珍馐美馔,几乎都出自和珅的私人库房。
乾隆一句“想在苏州听评弹”,次日便已安排好绝妙的艺人演出,皇上一时心血来潮,想在杭州夜泛西湖,他立即命人点起万灯,银光照水,夜如白昼。
挥金如土的背后,正是和珅用钱办事的极致演绎,他的钱用得不是低级地铺张,而是高级地“体贴”,精准传递忠心,用钱铺稳自己脚下的仕途。
世人只知和珅富可敌国,却未深想过,他的财富流向何处?
据史料记载,和珅被抄家时,查出白银八亿两,折合清朝十五年的国库收入,细查账目便可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补贴皇帝的游历与赏赐开支。
乾隆的奢靡生活,表面是皇恩浩荡,实际上多靠和珅背后支撑,这一点,连嘉庆帝也不得不承认。
“此人虽贪,然颇能任事。”
都说“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事实上,乾隆后期财政已然捉襟见肘,若非和珅巧妙周转,只怕十全武功也难以维系。
除了对上审时度势,和珅对下也极有手腕,善于结交文臣、收买武将、提拔亲信,连地方官员的子弟也能照顾周全。
人情维系之间,他并不多言,胜在默默回报,让人感恩戴德,却又不至于显得刻意,就连纪晓岚这等才子也对他敬畏三分,虽言语讥讽不断,行动上却从不真正与之为敌。
乾隆一朝,和珅如一枚油滑的水银球滴落在朝堂之上,任凭权力如何滚动,总能灵巧自保、不碎不散,在帝王之侧稳稳站了二十余年。
他的复杂不在于贪,而在于他始终知道“贪”只是手段而非目标,他追逐的是不倒的地位、不败的智慧,是如何在帝王游戏中活得最久、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