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携友畅游,题写一首名作,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画,尽显留白之美

发布时间:2025-09-07 07:09  浏览量:2

古人登山临水,常在烟霞间寄托寸心。春天时扶杖攀峰,观赏松排山面千重翠,赞美云絮缠峰若素绸;秋日里披襟临江,感慨波心月碎如金屑,叹息征雁掠波留浅痕。

才子们登上东岳泰山,则会吟诵会当凌绝顶,一瞬时豪情可吞千山万壑;泛舟洞庭碧波,则叹气蒸云梦泽,幽思远接远浦归帆,恍惚间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山为砚、水为墨,胸臆泼洒于峰峦波影,并谱写出与天地相契的千古长情。下面一起读诗,苏轼携友畅游,题写一首名作,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画,尽显留白之美。

江神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北宋 ·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张先年长苏轼三十余载,乃是北宋词坛前辈,文风清丽蕴藉,并有“张三影”的雅称。苏轼早年曾慕其名,二人虽然辈分有差,却存文人知己之契。

张先八十纳妾,苏轼作诗调侃: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妙语传为千古笑谈,亦见二人交厚无拘。苏轼曾赞张先的词作清丽舒徐,高出一时,而张先也非常欣赏苏轼的才思,二人诗酒唱和,映照着惺惺相惜的风雅情致。

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曾与年逾八十的张先同游凤凰山麓。一场雨后初晴的邂逅,一阵偶然入耳的筝声,竟然催生出这阕佳作。虽然没有豪情与哲思,这首词却细腻地抒写了西湖的晴光、芙蕖的柔态、筝声的哀婉与曲终的怅然,令人称赞不已。

开篇采用白描手法,细雨洗过的晴空里,微风带着湖水的微凉,柔和的晚霞漫洒在湖面,让两位才子闲游时显得极其放松。“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这两句将镜头拉近,花瓣饱满润泽,恰似少女眼波流转。此时的西湖也因这些亭亭玉立的荷花,而多了几分柔婉。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这三句描写精妙。白鹭乃是闲游的水鸟,此时似乎也被西湖美景吸引,更被那朵娉婷的芙蕖打动,特意飞来相伴,既表现了荷花的柔美,也为下阕弹筝人的风姿打下铺垫;而一个“慕”字,也暗合了词人对筝声的喜爱。

上阕通篇写景,却无一闲笔。从山到湖,从风到霞,从花到鸟,层层递进,描绘出西湖雨后的清丽,也传达出苏轼从寻常景物中,捕捉到触动心弦的意趣。

下阕换头打破了平静气氛,“忽闻江上弄哀筝”,从视觉转向听觉。“苦含情”是说琴声里藏着的委屈、怅惘,似有千斤之重,却不知能向谁诉说。

遣谁听”则把这种孤寂推向极致,弹筝人是孤独的,听闻者也是孤独的,两个孤独的灵魂因一段筝声在湖上相遇,却隔着烟水,无法相诉。这种相望不相及的怅然,比直白的悲叹更显动人。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湘灵是传说中湘水的女神,善鼓瑟,其声悲切,如泣如诉。烟云因筝声而收敛,仿佛湘灵从远古的传说中走来,在西湖的烟水里鼓筝。这种模糊感让筝声脱离了凡间的哀怨,多了一份空灵的仙气,也让词人的想象从眼前人飞向千古意。

结尾耐人寻味,“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曲终人散的怅惘,被苏轼写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本想等到筝声结束后,再去寻找弹筝人问一问究竟。

她是谁?为何有这般愁绪?可是当琴声消失,烟水茫茫中却不见其人,只剩远处的数座青峰。没有寻人不遇的懊恼,没有知音难觅的慨叹,只以青峰为结,让怅然随风散开,留待读者慢慢品味。

作者不写弹筝人的容貌、服饰,只写筝声的“哀”与曲终的“空”;不写文人雅集的热闹,只写“忽闻”与“寻问”的孤寂,彰显出苏轼善于捕捉灵感,也非常珍视瞬间之美,更懂得留白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