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的“文化启蒙”
发布时间:2025-09-06 08:00 浏览量:1
柳袁照
三百多年前的某个春日,苏州玄妙观旁的书坊里,一书生拍案:“金圣叹曾说《水浒》胜似《史记》,简直是疯了!”听闻此言,有个中年人微微一笑,他刚把自己批点好的《西厢记》交给书商刊行,此人便是金圣叹。金圣叹将《离骚》《庄子》与《水浒》《西厢记》并置,一同列入“六才子书”——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无异于掀翻了文人的案几。
金圣叹的评点从来不缺火药味。他评《水浒》,偏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段,用浓墨圈出“那雪下得正紧”,旁批“一个‘紧’字,境界全出”。这种把小说当经史来细读的劲头儿,让皓首穷经的老儒们气得发抖,以至于江南的私塾先生怒斥:“施耐庵不过稗官野史作者,金圣叹竟将其与屈原、庄周并列,是可忍,孰不可忍!”纵然“学界”不乏反对之声,苏州的百姓却如获至宝般捧着他评点的话本,连说书人也会加上一句:“金圣叹批这段最妙。”这种来自民间的认可,让本就放荡不羁、率性而为的金圣叹更加笃定,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夜观《西厢》,觉红娘言语之妙,胜似馆阁体千篇一律。”
现如今,走在苏州的平江路上,仍能找到当年金圣叹评点书籍的书坊旧址。玻璃窗里陈列的复刻本上,那些朱笔圈点,依然鲜活有力:评《西厢记》的“碧云天,黄花地”时,他特意标出“天云碧而地花黄,色相生矣”;论《史记》与《水浒》的高下,他直言“《史记》是官史,《水浒》是民史,各有其真”。
这位百多年前的“文化叛逆者”,以最传统的评点方式,做了最先锋的文化启蒙。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经典不该束之高阁,而要走进生活;文学没有尊卑之分,通俗文学(小说与戏曲)也藏着本真的人性,正所谓“天下文章,无分雅俗,只问真心”。当我们在短视频里解读《红楼梦》,在弹幕中讨论《三国演义》时,其实都是在延续金圣叹的事业——让文学走出象牙塔,让每个人都拥有解读经典的权利。
- 上一篇:双面权臣之人生巅峰对决
- 下一篇:昀牵孟绕尚公主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