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人相处,所有的秘密,就这三句话

发布时间:2025-09-06 14:35  浏览量:1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不仅记录历史,更蕴含人生哲理。与人相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为什么我们常常受伤?为什么信任总被背叛?秘密就在三句话中。

祸患来自太多欲望。人心难测,想要太多,麻烦就来。别人心里想什么,猜不透。欲望是根,祸患是果。人心似海,深不可测。

欲望膨胀,让人盲目。想要钱,想要权,想要爱。想要的越多,就越不满足。冲突爆发。人际关系破裂。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朋友之间,因利益争执。夫妻之间,因贪心离婚。人心难测,表面微笑,背后刀剑。

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的国王,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20岁即位,短短十余年,便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他的欲望,就像他征服的土地一样,没有边界。他想去世界的尽头看看。

在灭亡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后,他的将军们,那些跟着他浴血奋战十几年的老兄弟们,满心以为可以回家了。

财富、荣誉,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他们的欲望是具体的:回到马其顿,做个富家翁,享受人生。

但亚历山大的欲望是抽象的、无限的。他还要继续东征,进军印度。

这里,“多欲”的是亚历山大,“人心难测”的是他麾下的将士。

将军们的心思,他已经猜不透了。他以为大家还和过去一样,渴望荣耀。但他忘了,人的欲望会变。

老兵们累了,怕了,只想活着享受战利品。而亚历山大,被“世界之王”的幻象所吞噬,看不清这最简单的人心。

《资治通鉴》里无数君王都倒在这一条上。比如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巡游江都,每一件单拎出来都可谓“雄才大略”,但他太多欲了。

他想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几代人的功业。结果呢?“多欲”榨干了民力,“难测”的民心最终沸腾,庞大的隋帝国二世而亡,与他崇拜的秦始皇何其相似!

亚历山大也一样。在印度,他的军队第一次拒绝了命令。他们受够了无尽的雨季、可怕的战象和渺无希望的征途。

最终爆发兵变。那一刻,亚历山大才惊恐地发现,他与追随者之间的心,已经隔了万里之遥。他不得不妥协,黯然撤军。他摔在了“多欲”上。 他征服了世界,却输给了麾下将士最朴素的心愿。

亚历山大有个至交好友,叫克利图斯。克利图斯是救过他性命的宿将,看着他长大,像老叔叔一样忠诚而耿直。

一次庆功宴上,酒过三巡。亚历山大陶醉在臣民的阿谀奉承中,人们把他比作神,吹嘘他的功绩已经超越了其父腓力二世。

耿直的克利图斯看不下去了。他借着酒劲,高声为老国王腓力二世辩护,并指责亚历山大忘记了马其顿的传统,沉迷于东方的专制和奢靡。

他甚至引证希腊悲剧中的诗句,暗讽亚历山大:“唉,在希腊,多么邪恶的统治!”

亚历山大大怒!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权威的巨大挑战。在酒精和怒火的灼烧下,他夺过卫士的长矛,亲手刺死了克利图斯。

瞬间,酒醒。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好友,他陷入了巨大的悔恨和崩溃之中。

亚历山大爱克利图斯吗?无疑是爱的。那是过命的交情,父辈的情谊。但他“爱之不以道”。当他成为“神”一样的君王时,他爱的方式变了。他要求的是绝对的服从和崇拜,而不是朋友间的忠言逆耳。

他用对待敌人的方式(维护权威),去对待最亲密的友人。结果,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害”,他害死了挚友,也害得自己余生都活在悔恨的阴影里。

爱一个人,方式错误,反而会适得其反。爱错了,就是害。父母爱孩子,但溺爱是害。朋友爱朋友,但纵容是害。

我们以为爱是好的,但方法错了。结果,好心办坏事。作为父母,你是否曾溺爱孩子?作为朋友,你是否曾纵容过错?后来明白,真爱是引导。

爱有道,不害人。心要软,手要硬。要么爱得正确,要么干脆不爱。爱是责任,不是冲动。

亚历山大33岁就暴毙于巴比伦。他死后,他最信任的将军们立刻瓜分了他的帝国。为什么他的帝国如此短命?

因为他没有培养出一个“德大于才”的继承人,反而身边围绕着众多“才大于德”的“小人”。

这里说的“小人”,并非指奸佞之徒,而是指才能卓越,但品德不足以承载其野心和权力的人。亚历山大的部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军事才能举世无双。

比如安提柯,雄才大略,最终建立了马其顿王国;

比如托勒密,精明务实,在埃及开创了托勒密王朝;

比如塞琉古,骁勇善战,建立了横跨西亚的塞琉古帝国。

这些人有“才”吗?太有了!他们都是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们有“德”吗?这里的“德”,是对亚历山大家族的忠诚,是对帝国统一的信念之德。

显然,他们的个人野心之“才”,远远超过了忠诚之“德”。所以,一旦亚历山大这根擎天巨柱倒下,他们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割据称王,而不是同心协力辅佐他年幼的儿子和愚蠢的兄弟。

亚历山大本人,在用人上,也重才胜过重德。他更欣赏那些能打仗、有魄力的将领,却未能有效地用“德”来约束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以“德”为凝聚力的继承体系。

古人说:“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德为先,才为次。君子荣,小人耻。

德是品德,才是能力。德大于才,是好人。才大于德,是坏人。品德好,才是君子。能力高,品德低,是小人。

德高的人,造福社会。才高德低的人,可能危害世界。德和才都重要,但德优先。虽然才有用,但德是根本。

曾国藩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资治通鉴》开篇就讲了这个道理:智瑶之亡。

晋国的智瑶,是当时闻名的大才子:“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几乎完美,才华横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甚不仁”,即无德。他的家主智宣子选择他做继承人,看中的全是他的“才”,唯独忽略了“德”。

结果,智瑶恃才傲物,四处树敌,最终韩、赵、魏三家联手,反而灭亡了智氏家族。

司马光对此感慨万千,说出了那句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能胜德谓之小人。”

与人相处,与天下相处,其秘密,归根结底,是与自己的欲望、情感和品德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