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对田家英说:今后我若不找你,你就别再来见我

发布时间:2025-08-25 22:05  浏览量:2

田家英身为毛主席往昔的五大秘书之一,在主席身旁相伴十八载,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曾为毛主席草拟过不少流芳后世的知名文章。他还曾得到主席的器重,被主席安排去当毛岸英的老师,可谓年少得志、前景光明。然而,这样一位人物,却在四十四岁时选择自尽,告别了人世。

这不禁勾起人的好奇心:田家英这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呢?

曾正昌是田家英的原名,他于1922年在四川成都出生,田家英是他后来使用的笔名。

田家英三岁时遭遇年少丧父之痛,6岁时,心怀望子成龙期望的母亲把他送进私塾读书。

哥哥和嫂嫂期望他辍学去当药房的学徒,这一想法被母亲坚决驳回。此后,田家英有了几年识字读书的时光,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培养起对书籍的强烈兴趣。

当曾正昌12岁那年,母亲遭遇不幸离世,自此无人能为他回绝兄嫂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田家英被迫辍学,去药房当了“童工”。

尽管无奈告别了学堂,曾正昌却为自己定下“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座右铭,自此踏上半工半读的征程。他抓住每一个机会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身学识。13岁时,他就开始向报刊投稿,凭借出色的文笔,投稿大多被采用,“田家英”这个名字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

1936年,他用田家英当作笔名发表了散文《春》,这篇文章流露出世间的冷暖人情,引人思索。

此后,一篇篇易于诵读的文章陆续问世,“田家英”声名鹊起,然而世人尚不知晓,这位作者竟是一位年少的青年。

14岁时,田家英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海燕社”。次年,田家英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于1936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田家英于延安的陕北公学进一步深造学习,毕业之后顺利留校担任教师。在此期间,他尽情展现自身出色的写作才能,不断向当时的《解放日报》投送诸多杂文,很快便名声大噪。

在这些文章里,《从侯方域说起》以古代人物侯方域作为核心人物,以此激励现代青年应当勇于和强权抗争,勇于批评社会的不良现象。

这一成果还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在阅读这篇文章后,同田家英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这个年轻人给毛主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胡乔木向毛主席举荐田家英担任秘书一职。实际上,毛主席早已对田家英充满期待,他十分赏识这位年纪轻轻却行事沉稳、毫无差错的年轻人。

田家英对毛泽东极为敬仰,他投身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事务,完成了上千条注释。在选集出版之后,他提议印制适合农民阶层干部、军队等群体阅读的版本。获得批准后,他主导编辑工作,全程参与各个环节,绝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就这样,便于大众理解的《毛泽东选集》得以面世。

田家英在宣传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思想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毛主席撰写中共八大的开幕词,当时的情形可谓“十万火急”:会议开始前,毛主席亲自撰写了两遍开幕词,都不太满意,同时也认为另一位秘书陈伯达所写的也不够理想。

于是,毛主席把田家英召来,让他起草开幕词,仅提出“简洁、有力”两项要求。

田家英不辱使命,以彼时“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为背景,一挥而就写下一篇约两千字的致辞。

在会议举行期间,主席发表开幕讲话,虽说讲话只有两千字,可在会议进程中竟被三十四次掌声打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至今仍广为流传,单从文字风格来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主席亲自撰写的致辞。后来谈及这次开幕词时,主席解释称,开幕词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也就是一位“少壮派”所写。

在工作异常繁忙之际,毛泽东仍不忘敦促他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学无止境”这一理念,在田家英身上展现得极为充分。

在毛主席身旁相伴多年,二人也构建起了深厚的信任。彼时毛主席身边有四位秘书,田家英是事务处理最多且最为关键的一位。他掌管着毛主席的私人存款、印章,还负责信件往来,涵盖毛主席生活各个层面的私人事务。

与此同时,田家英耗费了十余年光阴,为毛主席打造了一座藏书丰富、门类多样的图书馆。毛主席学识渊博,在撰写文章和诗词时频繁运用典故。

然而,由于阅读书籍数量庞大,也有记错出处的可能性,此时,查找出处并核对准确性的工作便由田家英来承担。

田家英格外重视基层工作,他觉得写出优秀文章离不开对基层的调研,因此一有机会他就会前往乡村开展深入调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田家英向毛主席提议,当时不少农村干部因学识等因素制约,工作成效欠佳,应当拟定一份关于农村的工作条例,毛主席同意了这一建议。

后来对农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六十条”便是如此,它对引导基层干部开展农村工作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对田家英愈发赏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央呼吁干部前往基层开展调研学习,不少省委书记向毛主席递交报告,希望能借调大才子田家英,不过均被毛主席回绝。

鲜少有人知晓田家英曾是毛岸英的老师。他们二人皆出生于1922年,田家英比毛岸英大了半年。而这对师生的缘分,其实源于一次偶然。

1946年毛岸英回国后,被安排到中宣部担任俄文翻译工作。当时,田家英也在中宣部协助胡乔木等人整理资料。由于年龄相近、兴趣相投,他们二人很快就成了朋友。

鉴于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较长时间,对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毛主席于是安排陈伯达担任毛岸英的历史教员。

然而,陈伯达本性随意,不太喜欢处理事务,并且他讲的那口福建官话在交流时确实存在困难,于是陈伯达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熟悉的田家英。

据田家英夫人回忆,田家英在给毛岸英当老师期间,工作极为认真负责,他将中国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

依照时间进程,向毛岸英详细讲解知识,要是毛岸英没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田家英也会严厉地指出问题。

然而,正是田家英这种严谨认真、刚正不阿的文人品性,最终给他带来了灾难。

彼时,江青等人欲批判吴晗的作品,称他创作的《海瑞罢官》存在严重问题。毛主席随即找来田家英,让其研读吴晗的作品并发表个人看法。

田家英看过之后,并未选择违背本心去迎合江青,而是如实相告,还在后续通过实际行动对吴晗予以保护。

田家英的举动自然而然成了江青等人诋毁他的“证据”,也正合他们心意,田家英的政治生涯自此步入了末途。

1966年的3月份,毛泽东冷漠至极地对他曾经极其喜爱的“忘年交”说:“今后我不找你,你也不要来见我。”

四、自尽以证清白

1966年,彼时田家英44岁,他悄无声息地选择自杀,平静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毫无生气地吊在永福堂内,即便发现后马上展开抢救,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除了一件衬衫口袋里装着遗书的衣裳,他别无他物。遗书上写着:“相信党,党会把问题调查明白,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蒙冤”。他的离去,让妻子和战友们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

直至十四年后,1980年3月28日,田家英才获平反昭雪,其后人给他举办了追悼会,邓力群为他撰写悼词。悼词里提及:“田家英同志是一位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利益、把毕生精力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具备真才实学的杰出共产党员,数十年的工作已然表明他是一位真正诚实、正直、有气节的人。”

田家英的子女在回忆父亲时,总是满含钦佩之意。田家英的次女在谈及父亲时表示,父亲未曾踏入过大学的校门,从学历层面来看不算高,然而他读了大量的书籍,还做了众多造福人民的事,他身上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特质。

田家英的爱人在追忆丈夫时提及:“但凡家英认准的事,必定全身心投入且极其用心。”田家英的爱人还记起他在建党30周年时所作的主题报告。那时,田家英面向上千名听众,围绕中国革命的相关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了一整天,而且没有事先撰写好的演讲稿,只是在火柴盒上写了几行简短的摘要,毕竟那些内容他早已铭记在心。

尽管周围人都觉得田家英学识渊博,但他始终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认为自己总有不懂的知识,并且读书和学习已然融入田家英的生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位略显“固执”的书生,一生聪慧,学识为他铺就光明的前程,赋予他刚正不阿的脊梁、清正高洁的操守以及不与奸邪之徒同流合污的傲骨。

那位亦如师长又如挚友般的上级毛泽东,引领中国人走向胜利与解放的共产党,还有那些一同拼搏、愿倾洒满腔热血的战友,这些皆是他难以割舍的过往。想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被人抓住机会,被人捏住软肋。

然而,历史已然证实,他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勇于直言进谏的“贤良之臣”。只不过纵观他的一生,难免使人感叹“因书而兴、因书而败”以及“过早离世”。他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