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巨匠,厉鹗十首诗词,既有对山水的描摹,又含孤高自守的风骨

发布时间:2025-09-05 08:18  浏览量:2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文坛上,厉鹗是一座不可绕过的高峰。作为浙西词派的集大成者,他以清峭幽远的词风重塑了清初词坛的审美取向,与朱彝尊并称“朱厉”,奠定了浙西词派数十年的主导地位。他的诗词如空谷幽兰,以“清”“疏”“幽”见长,字句洗练而余味悠长,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摹,又含孤高自守的文人风骨,读来如观水墨淡彩,于简淡中见深致。今天我们来欣赏厉鹗的十首诗词。

厉鹗在文坛贡献远不止于创作:他编纂《宋诗纪事》,网罗散佚宋诗史料,为宋代诗歌研究开辟新境;校订《辽史拾遗》,补正正史阙漏,展现出深厚的考据功底。相较于政坛,厉鹗的身影或许黯淡——他一生未入仕途,却以笔为舟,在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更深远的足迹。

据记载,他生于康熙三十一年,籍贯为钱塘,也就是现今浙江杭州。这位钱塘才子自幼便显露出对书籍的痴迷,相传他十多岁时,为读到一部稀见的《玉台新咏》,竟在寒冬腊月徒步数十里,向藏书家借抄,抄完时手指冻得发紫,却仍捧着书稿笑称“得此佳作,寒邪可驱”。

另一则趣闻与他的“较真”有关:一次与友人论诗,为考证一句宋诗的出处,他翻遍家中藏书无果,竟冒雨赶往西湖边的文澜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得依据,归来时衣履尽湿,却对着友人扬着书页笑道“此句确出《后山集》,不谬也”。

厉鹗所处的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却也暗流涌动——文字狱的阴影下,文人多避谈时政,转而深耕考据、词学等“安全领域”。浙西地区文风鼎盛,杭州作为江南文化中心,藏书楼林立,文人群体活跃,为厉鹗的成长提供了沃土。他的词学启蒙深受浙西词派先驱汪森影响,汪森所著《词综》中“清空骚雅”的主张,为厉鹗后来的创作与理论奠定了根基。

厉鹗的人生底色带着几分清苦。他出身寒门,父亲早逝,由母亲陈氏抚养成人。母亲虽是普通妇人,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常以“家虽贫,不可失志”勉励他,这份坚韧深深烙印在厉鹗的性格中。

尽管饱读诗书,厉鹗的仕途却颇为坎坷。他曾两度参加乡试,仅得副榜,后在乾隆元年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终因对策稍逊而落第。此后,他便绝意仕途,以坐馆教书、校勘典籍为生。虽未入官场,他却以清廉自持闻名,有富商欲重金请他为亡父撰写墓志铭,因嫌其品行不端而婉拒,时人赞其“贫而有骨,清如寒松”。

他一生的漂泊与坚守,都化作了笔下的波澜。他曾漫游扬州、南京等地,在瘦西湖的烟雨里感怀,在秦淮河的夜色中沉思;晚年归居杭州,于西湖孤山结庐,与山水为伴,将半生所见所感熔铸于诗文,终成一代大家。

厉鹗的性格,恰如他的词风——孤僻中藏着赤诚,清冷里裹着温热。他不善交际,却与杭世骏、全祖望等文人结为挚友,常于西湖舟中煮酒论诗,一谈便是通宵。受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影响最深,朱彝尊“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主张,被厉鹗奉为圭臬,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幽峭”之说,将词的含蓄之美推向新境。

据记载,厉鹗存世作品丰硕,有《樊榭山房集》三十卷,收诗一千六百余首、词三百余阕。诗歌多以纪游、咏物为主,《晓至湖上》中“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以极简笔触勾勒出清晨湖景,尽显冲淡之趣;词则偏爱怀古、题画,《齐天乐·秋声》中“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借秋声写孤寂,被誉为“得南宋词人之神髓”。

无论是诗的清疏,还是词的幽峭,都贯穿着他对“真”的追求——写真景,抒真情,不事雕琢,不尚浮华。这种艺术追求,让厉鹗在清代文坛独树一帜,也让他的作品如西湖的明月,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清辉不减,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词吧!